在家遭受情緒暴力 孩子易有暴力傾向
「不要再打了!」媽媽蜷縮在客廳角落,用抽蓄的哭泣聲,哀求施暴的男人。
二個孩子坐在房間若無其事地寫功課。
老師懇求 真相才慢慢浮現
這是好幾年前一個在山區服務的學弟告訴我的故事
他剛畢業沒多久,憑著一股熱血到山區服務,有一天他發現班上的孩子眼下黑青了一塊,後來家訪時才知道孩子長期處於家暴環境。
昏暗的客廳、堆積許久未洗的衣服,房子雜亂不堪;茶几上凌亂的空酒瓶,還有半杯未喝完的酒,整個空氣中瀰漫著昨夜的酒精味。
老師找到媽媽,開始問孩子在家裡的狀況,一提到孩子臉上的傷痕,媽媽提高了警戒,口風很緊,不漏隻字片語,彷彿那塊傷痕是孩子自己不小心跌倒的。
「媽媽,孩子最近作業都沒完成,也常常說謊,甚至還用粗話罵同學。」老師不急不徐,把觀察到的情形逐步地跟媽媽說明,「以前孩子不會有這些問題,但是這二個月來,這些行為越來越嚴重,我私下跟孩子懇談,才知道臉上的傷痕是被叔叔打的。」
「媽媽,相信我,我是來幫助你和孩子的。」老師在一連串溝通後,說了這句話。
這時媽媽潰決地掉下眼淚,說道:「嗯,因為他叔叔工作不穩定……。」
如果不把手伸出去 孩子就出不來
「情緒暴力常常在這些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家裡發生。」學弟最後用這句話作了總結。
這就是我為什麼經營學校要從教室擴及到社區的原因,我也跟學弟說明我來到山區的思維:如果不把手伸出去,孩子就出不來。
根據2017年衛服部統計資料:兒少虐待的型態中「不當管教」排行第一,其次是疏忽、身體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目睹家暴和遺棄等。越弱勢的家庭,對孩子的管教越容易失當。大人愈無法掌握自己的生活,就容易陷入情緒問題,喝酒是壓抑情緒、逃避壓力的方法之一,久而久之陷入惡性循環。而家庭產生問題,孩子就會間接或直接受害。
曾經有個孩子跑來跟我說,家長完全不重視他,當他生活及學習遇到困境時,也不知道向誰訴說,最後成績一落千丈。有一天,媽媽突然發現他成績發生問題,開始責罵,可是他怎麼解釋,媽媽就是聽不進去。後來,他每天都生活在恐懼壓力下,連上課都害怕,終於身心有了問題,最後去看了醫生。
生活陷入情緒泥沼 大人有責任
美國西印度大學曾經針對貧窮社區3歲以下的兒童做過一個實驗。有四個對照組:一是給麵包與牛奶;一是教導父母如何關懷孩子;另外二組是給麵包與愛以及什麼都不給。這樣執行3年。實驗單位追蹤到30歲,發現給愛與關懷的孩子,幾乎所有層面都有正向發展。顯然孩提時期家庭的支持影響一生。
政府應該要關注
這麼重要的階段,是不是值得政府投資關注?當然這應該是前瞻計畫,針對弱勢區域配置輔導人員進駐。學校與家庭的縝密關係建立,相信中學前謹慎處理親子關係,必可減少社會問題。每一朵燦爛的花,怎會不記得根芽時期的風光水土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