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正夯 師資從哪裡來?
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以來,愈來愈多家庭選擇選擇實驗教育,走出傳統中小學教育系統,這3年多來,因為家長對實驗教育的需求大,也促使辦學者眾。
但是師資一直是大問題。尤其是規模小的實驗教育團體普遍面臨資源少、教育訓練成本高、師資招募及儲備不易等困境。
「2018年臺灣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就是因應這個需求而生,期待用跳脫傳統師資培育框架的方式,培訓實驗教育的師資。 2018年2月計畫公開招募後,共有119人申請,最終錄取30位學員,年齡從19歲到53歲都有,他們從台灣各地來到這裡,帶著自己的生命故事,希望在實驗教育的學習裡,找到一條屬於未來的教育之路。
已屆中年的黃思宇既是台中廟口阿嬤飲食店的老闆,也是社福機構及更生保護會的輔導老師,服務的孩子往往都視為校園毒瘤,被社會拒絕。
陳音秀是3個小孩的媽媽、是老師、是學生、還是一間餐廳的老闆娘,因為有個亞斯伯格症的孩子,讓音秀將餐廳的樓上提供出來作為亞斯伯格症相關團體的講座或活動空間。
19歲的李依蓮在應該邁向念大學的路上突然岔開,到了台東原住民部落蹲點,為孩子作課輔。張嘉玲是在體制內國中教數學教了18年的老師。曾維瑩在10年前還是高中生時就選擇休學在家當個自學生……。
計畫主持人政大教育系鄭同僚副教授曾於今年4月計畫開始的共識營以「大海」比喻實驗教育開闊的圖像,期許本計畫使學員對航向大海心生嚮往,主動去設法造船。
這30個學員經歷為期10個月,超過520小時的培訓,培訓包含4門培養實驗教育核心思維的「基礎通識課」、由學員自主籌組的13門「組課共學」,如教育創業探討、以概念為本的學習、五感力的培育等,搭配學員自主尋找之實驗教育單位進行「場域實習」。在培訓完成後推出主題為「不搭」的展覽,讓關心教育的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可以更認識他們投身實驗教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