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假新聞過時了 現在流行「假贊助文」

2019/01/02 李妍潔編譯

假新聞已經不稀奇了,現在Instagram(下稱IG)流行的是「假贊助」。許多知名的IG帳號經營者開始發布一些看起來就像是贊助商提供的商品貼文,但粉絲們幾乎不會發現任何端倪,而這正是那些PO文者所期待的結果。

影響力吸引贊助商,還是贊助商成就影響力?

《大西洋月刊》日前出現一則新聞,文中提到有愈來愈多的知名IG帳號經營者會在平台上發布「假贊助」內容。例如,在擁有4.5萬粉絲的網紅Palak Joshi所經營的IG上,可以看到如同標準贊助規格的貼文--一個印有手機製造商標誌的白色盒子,背景乾淨、從上方拍攝的照片。

這張照片就像是該製造商近期在官方網站發布的新產品照,「這看起來就像是與贊助者合作的照片,但其實並不是。」Palak說,她的粉絲並不聰明,「他們會真的以為這一切都是贊助的。」

但是她為什麼要這麼做?

如果是10年前,網紅利用自己的社群平台和廠商合作進行這種「隱性推銷」會被視為欺騙...
如果是10年前,網紅利用自己的社群平台和廠商合作進行這種「隱性推銷」會被視為欺騙。圖/pixabay

如果是10年前,網紅利用自己的社群平台和廠商合作、向粉絲進行這種「隱性推銷」會被視為斂財與欺騙;時至今日,這卻成了一種成功的徵兆--獲得贊助等同於對影響力的肯定,況且這些「業配文」為付費刊登早就不是祕密了,誰又會在意你收了多少錢?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在YouTube和Instagram看見自己喜歡的網紅推廣某些特定品牌,通常會想盡各種方式參與其中,和自己的追蹤對象擁有一樣的東西。

假贊助文貼多了,遲早一天變真的?

對於普通的Instagram或YouTube用戶來說,要成為對其他用戶有影響力的網紅、並獲得成千上萬粉絲的關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若想要引起贊助商的注意,讓自己的粉絲量達到4位數是最基本的,畢竟粉絲是營收的來源,許多贊助商在尋找合作的網紅時,都會檢視他們之前的廣告能力,於是「假裝到成真為止」成了許多意圖邁向網紅之路者的策略。

例如,當某個城市的遊樂園邀請了當地一些大咖網紅去參觀體驗時,沒有受邀的人便自費去玩,然後在社群平台分享類似的照片,假裝自己也是大咖網紅的一份子。

這樣的情況不是特例,有的網友自費購買了咖啡、把圖片貼上IG,假裝幫咖啡館打收費廣告;還有人把自己的邁阿密之旅包裝成贊助之旅,還裝模作樣地感謝根本沒有付費贊助的商家,說他們是如何地「熱情好客」。

這些發布「假贊助文」的年輕人多是為了滿足虛榮心,一名年僅15歲的網友說,他在發布了「贊助內容」後,不僅在社群平台的聲譽提高了,也有愈來愈多人會主動找他聊天,而且一旦建立起「凡事都有人贊助」的形象,就會獲得愈來愈多真正的贊助。

莫名被「感謝贊助」,商家憂名譽受損

這些「假贊助」行為,不僅讓被迫冠名的商家十分困擾,也影響了原有網紅的生意。

一間假睫毛公司的老闆表示,自己對於網友們熱情的免費推廣感到受寵若驚,「一般被贊助者只會針對一項產品製作一則貼文,但現在卻會同時出現好幾則。」

還有一間墨鏡公司的老闆說,「我會鼓勵粉絲把產品分享到IG,但現在卻有許多人在分享產品時寫了『感謝品牌合作』,問題是我們根本沒有合作過!如果有人繼續冒充贊助文,會損害我們的商譽。」

擁有超過1.2萬粉絲的插畫家說,「假贊助」廣告太過普遍,以至於現在很難分辨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而政府「付費廣告必須披露」的規定,也給了假廣告更容易魚目混珠的方法。

這些發布「假贊助文」的年輕人多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圖/pixabay
這些發布「假贊助文」的年輕人多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圖/pixabay

對於網紅來說,自己的名聲同等於在網路流行文化圈內聲望(street cred),一名19歲的網紅就說,「你擁有的贊助商愈多,你的可信度就愈高。」

對於一般的消費者來說,幾乎無從判斷那些分享廣告文的網友或網紅究竟是真的喜歡該產品、或是基於商業目的,又或者單純只是想讓自己紅。

這股「假贊助」風潮已經對原有的贊助商模型態造成傷害,在「網紅」趨近飽和之後,網紅的身份便不再有以往的價值,過去向廠商收取費用合作的人漸漸失去到手的品牌活動,因為有更多的「網紅」排隊要幫忙打廣告,他們甚至只需要10%的費用。

資料來源:

Rising Instagram Stars Are Posting Fake Sponsored Content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推薦閱讀

凡事問Google?小心變蠢貨

用眼睛吃美食 IG如何助長「食物色情」?

高等教育一場空 你讀的科系只是一場幻覺?

社群擴散狂勝臉書IG 抖音暗藏性犯罪危機

作者文章

圖/seiuhcilin.org

居服員的價值不該被低估 她為尊嚴與權益而戰

2019/03/18
定瑜到了部落的小學當老師之後,走出教室、走入社區,進到孩子的家庭。圖/TFT提供...

從日常認識孩子 走出課堂走入社區的TFT教師

2019/01/31
手機已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Google地圖也是。圖/pixabay

谷歌地圖免費又實用?你付出的代價恐超乎預期

2019/01/29
鯨鯊示意圖。圖/翻攝KAZ2.0 Flickr

宿霧觀光衝擊原有生態 鯨鯊面臨物種生存危機

2019/01/23
賈斯汀參與了社群上的「10年挑戰」活動。圖/Justin Baldoni個人IG

你的照片成他的數據?臉書10年挑戰藏資安危機

2019/01/22
圖為2018年9月蘇拉威西島海嘯後的現場狀況。圖/路透社

海洋已為我們吸收了太多熱!氣候災害將更嚴重

2019/01/14

最新文章

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視並將氣候變遷課程納入教育體系中。 圖/Unsplash

歐美中小學生的氣候課程上什麼? 「社會情緒學習」也不可少

2023/11/13
為求學生安全,調查顯示有7成學生課間被限制出教室。 圖/Unsplash

上廁所都來不及…中國「課間圈養」誰偷走下課10分鐘?

2023/11/10
兒福聯盟今(2日)公布2023年「台灣兒少遭微歧視經驗與校園霸凌調查報告」,「微...

校園霸凌新議題 兒盟:每3兒少就有1人被「微歧視」

2023/11/09
讓學生對氣候變遷有感,是實踐氣候教育的第一步。 圖/蔡宗儒攝影、陳靖宜設計

培養兒少氣候行動派 台灣老師推「有感」氣候變遷教育

2023/11/09
「蘿蔔刀」在校園風行,不少家長擔心有安全隱憂。 圖/劉明岩攝影

蘿蔔刀不到50元 卻可穿破水果…國小爆紅家長憂心

2023/11/07
Foodeast培訓新二代與第一線老師,走入校園推廣文化。 圖/Foodeast...

曾對自己的文化感到疏離…新二代成立Foodeast 用美食和桌遊認識東南亞

2023/10/1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