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稿】食農教育的終點是「家」!離開教室、回到餐桌學習尊重土地
學校與農園,是起點而非終點
近年來,很夯的「食農教育」逐漸成為許多學校、社區及農場推動的重點課程。孩子們走進農園,摸到葉脈的紋理、聞到青草的香氣、嚐到不同蔬菜的滋味,這些都是珍貴的感官經驗。農夫老師與學校教師努力設計課程,讓孩子能在教室裡認識時務,並理解食物的來源,以可以在農場裡體驗土地的力量。
然而,若我們把焦點只放在「校園」與「農園」,食農教育仍容易停留在一次性的課程體驗及學習。
真正能讓教育延續的地方,不在農場,也不在學校,而是在每一天的家庭餐桌。
家庭,應該是食農教育的最佳場域
廚房是家中唯一可以扮演日常手作體驗的空間(第80期),而家庭餐桌則是孩子生命中最關鍵、最穩定、最具影響力的空間。每天的三餐,就是最日常最具教育意義的食農教育現場。
孩子在學校或者農場學到的「均衡飲食金字塔」、「五感體驗」、「耕種體驗」,如果能在家裡跟著家人一起被討論、被學習、被看見、被鼓勵,教育及學習才會發酵,才會真正落實到日常。
•當孩子在餐桌上分享:「今天的蔬菜有一股記憶中好吃的味道!」這是知識被實踐。
•當孩子分享:「這個蔬菜的口感,我曾經聽農夫老師形容過!」這是經驗被連結。
•當全家人一起聊食物的產地與故事,這是教育進入日常的開始。
親子共學,才會帶來終身影響力
食農教育的關鍵,不只是「孩子知道」,而是「家庭一起做到」。
當父母願意傾聽、參與並行動,孩子才會在日常中內化出一種飲食態度,並帶著走進未來。
這種影響力不會隨著課程結束而消失,而是會成為孩子成年後依舊保有的生活智慧:懂得珍惜食物、尊重土地,也懂得為自己的健康與環境做出更好的選擇。
我印象很深刻,我與一位料理手路菜長輩時的對談內容提及孫子指定要阿嬤煮酸菜炒豬腸,那是一種記憶、味道、文化的傳承,並且根深蒂固,對農業的永續發展會帶來多大的動力。
從產地到餐桌,最後回到家庭
食農教育是一條「從產地到餐桌」的路,而這條路真正的終點,不是教室,不是農場,而是:家庭(的餐桌)。
唯有當食農教育能在家庭裡生根,成為生活與教育的一部分,它才可能真正長遠,並且代代相傳。
食農教育最美的畫面,不應該是孩子單獨在學校完成學習,而是全家人在餐桌上,一起延續那份來自土地的感動與智慧。
食農教育,可以是一生帶著走的生活智慧。
本文授權轉載自《植未來電子報》(原文標題:第87期:食農教育的全新思維:一生帶著走的生活智慧)。更多資訊請見→《植未來電子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