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末語言量恐砍半…為何要關心瀕危語言?語言學家揭5大理由

麥田出版 麥田出版:著/謝承諭、蘇席瑤

編按:你每天最常使用的語言是什麼?你的母語是什麼?如同生命,語言也會死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估,全球目前有 7000 多種語言,但到 21 世紀末,可能將剩下 3000 多種。然而,語言的消失不僅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失去一種溝通方式,同時也是身分認同與歷史的消失……。

語言的消失不僅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失去一種溝通方式,同時也是身分認同與歷史的消失。 ...

根據《202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語言報告》(2021 UNESCO World Report of Languages)的估算,全世界大約有 7000 多個語言。不過這個數字只是「估算」和「大約」,不同研究和單位統計出來的數量都不太一樣,範圍大概落在 6000 到 8000 之間。

之所以有此落差,是因為世界很大、人口分布也相當廣闊,有些語言可能尚未被發現或記錄。第二,也因為以往有些被認定為方言的語言,其實是一種語言。像現在官方承認的臺灣原住民語,其實有很多在過去被視為同一種語言。以前臺灣原住民族被認為只有 9 大族群,現在已經劃分為 16 族了。

最後一個原因,因為語言和人口並非恆常靜止,而是不斷變動。語言會接觸、會改變。而人口會遷移、會增減、會遭遇天災人禍,也會因為政治經濟等的因素,使得各個族群面臨著自願或非自願地被同化。每一分鐘都有可能有新的語言誕生,或是有舊的語言正在消失。

語言也會死亡嗎?

由於今日高度的全球化、都市化,再加上英語在國際間占有強勢地位,《202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語言報告》甚至預估:到了 21 世紀末,全世界語言的數量可能會砍半,也就是只剩下 3000 多種或甚至更少的語言。姑且不論這樣的預測是否會成真,語言就像生物界的物種一樣,確實有可能走向滅亡。

那到底什麼叫作「語言的死亡」呢?簡單來說,「語言的死亡」指的是,再也找不到任何以這個語言作為母語或第一語言的人活在這世界上。

最有名的例子,應該就屬拉丁語。雖然有很多西方經典是以拉丁文書寫,全世界也還有很多人在學習拉丁文,但沒有任何人是從小講拉丁語長大。這就表示,拉丁語是個已經死亡的語言。而在臺灣,也有很多本來存在的原住民語已然流失,像是巴賽語(Basai)和凱達格蘭語(Ketangalan),已經被判定是沒有母語人士的語言。

巴賽語(Basai)和凱達格蘭語(Ketangalan)已經被判定是沒有母語人士...

台語、客語都危險!語言瀕危程度是什麼?

一個語言的死亡很少是突然之間發生的事,通常是一點一點走向瀕臨滅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語言的瀕危程度依照使用的年齡層和場域可以分為 6 個等級,由低到高分別是:

一,無危(所有年齡層、所有場合都會用);
二,脆弱(所有年齡的多數人都會用,但只限於特定場域,像在家使用);
三,危險(小孩不再把那個語言當作母語在家學習);
四,重大危險(只有祖父母一輩使用,父母輩可以理解,但不會對同輩或小孩使用);
五,極度危險(只剩祖父母一輩偶爾使用);
六,滅絕(沒有任何母語使用者)。

依照這個標準,即使是總人口數高的語言,也有面臨瀕危的可能,像台語和客語雖然使用的總人口數仍不少,但對很多家庭而言,可能已經是第三級的危險狀態,或第四級的重大危險狀態。

國際知名記者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在他的《請說「國語」》一書中也提到,雖然廣東話的使用人口仍然很多,但因為中國推行普通話教育政策,這樣的政策走向讓廣東話也陷入瀕死的危機。

延伸閱讀:為何600萬人使用的粵語,可能在1、2個世代內式微?

失去語言,也就是失去身分認同

現在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可能會覺得,語言不是能溝通就好了嗎?語言的誕生與死亡如果是很常發生的事,為什麼我們要那麼關心語言死亡的議題呢?

舉世聞名的英國語言學家大衛.克里斯托(David Cristal)曾在《語言的死亡》提出五個我們必須關心語言瀕危和死亡的原因。

第一,人類文明的穩定有賴於語言的多樣性。如同自然界的物種,語言之間同樣有著密切的互動,而會形成一個生態圈。一旦單一語言發生重大改變,語言的生態圈也將連帶受到影響,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一如生物多樣性之於生態系統,當語言愈多元,也愈能夠增加人類文明的韌性。

第二,語言即是身分認同,語言的消失也將代表著一個族群認同與情感連結的喪失。

第三,語言承載了很多歷史。失去了語言,無非等同於遺失了一部分的集體記憶。換言之,個人將無法承接社群文化的累積,而社群也將難以傳承及保留。

這也就連結到第四個原因:由於語言承載的文化與歷史,每一個語言也保存著一部分人類對萬事萬物的知識與智慧。就像一個物種滅絕,失去了一個語言,也讓我們對這世界的認識將缺了一塊。

最後一個原因,希望讀到這裡的讀者們也可以贊同:語言本身實在是太有趣了!光是每個語言內涵豐富、趣味的程度,就值得我們好好珍惜並一探究竟!

本文摘自:《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 圖/麥田出版提供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語言學習 語言平權 溝通 人際互動 文化傳承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