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找出新方法 他要帶孩子走向世界的頂端
未來是不可知的,成功大學教授蘇文鈺認為,創新是無中生有,只要把限制孩子的框框條條拿掉,讓他們為自己學習,而不是為了分數而學,才能應付變動且未知的未來。
「我們為什麼需要做教育創新?這個世界上某個角落、某一個人,做了某件事情,那件事情讓你3年後失業,而且完全無法阻止他,」成大教授蘇文鈺這幾年勤跑偏鄉,教偏鄉的孩子寫程式語言。他認為,在變動的世界裡,唯有滾動式學習,才能面對未來,別人擋住你的路,你還有其它路可走。
2013年起,蘇文鈺進行「Program the World」計畫,帶領研究生走入偏鄉教孩子寫程式,希望透過資訊科技,來改善教育問題。他記得很清楚,起初到偏鄉教孩子程式時,孩子都不想進教室,因為他們中文都學不好了,何況程式語言都是英文。
後來工程師跟孩子講一句話:「你來,我讓你看到世界的頂端在哪裡,而你跟世界的頂端差距多少。我會讓你知道,這個差距是可以被縮短的。」一開始100個孩子,只有5個孩子願意跟上,但漸漸的愈來愈多。
蘇文鈺強調,教育的框架設限了孩子的創新,這個框架就是分數。「什麼是創新?就是做一件你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創新這件事是在自己身上,我不需要做給別人看,」他認為,分數讓孩子變成追求為做而做、為分數而做的循環中。
「假如讓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只是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的話,這樣的教育很失敗,」蘇文鈺從教小學生寫程式,近幾年開始帶領高中、大學學生,他提供給學生獎學金,讓他們回饋家鄉,去帶領更小的學生。
在偏鄉裡,他看到孩子欠缺陪伴以及文化上的刺激,還有視野的限縮。
「教育創新不是技術上的進步,不是硬體設備上有多好,而是我們如何時時刻刻為孩子的學習想出新的辦法,」他說,在偏鄉用的電腦都是6、7年前的再生電腦,「但我們坐在孩子身邊,他們就會安心,他知道我們這個團體不會離開他。」
蘇文鈺說明,以前在偏鄉有很多大學辦的活動,3天、1星期,辦完就沒了,偏鄉的孩子非常習慣這些人來來去去,剛開始偏鄉的孩子也不信任蘇文鈺團隊,可是當蘇文鈺團隊跟偏鄉的孩子從第1個年頭,走到今天已經第5年了,他們終於相信蘇文鈺不會走了,這對偏鄉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安定力量。
過去這些孩子不喜歡上課,不喜歡進教室,他們拿著手機在超商裡使用WiFi,一蹲就是3個小時。蘇文鈺團隊改變孩子的學習動機,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分數,更不是為了老師。
進入偏鄉教程式語言2年多後,蘇文鈺開始覺得,只教程式不足夠,因為必須擁有人文素養,否則到最後只會寫程式,仍然只能代工,「因為你不知道寫這程式是為什麼,最後還是交給別人訂規格,我們只能當碼農。」
因此,2015年之後,蘇文鈺的團隊開了一個課程「看見家鄉」,讓小導演學習用空拍機來介紹自己的家鄉、老屋建築。他說,希望這些孩子去看看自己的家鄉,家鄉裡有什麼好的地方,要把它保留下來,有什麼不好的地方,長大後要有能力改善它,「教育的創新不就是如此嗎?不斷朝向社會共善與共好的方向,自然而然會找到很多很棒的方法去執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