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全球80%的稀土:中國稀土之都「包頭」背後付出的代價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擁有全國逾80%的稀土資源,這個擁有270萬人口、緊鄰戈壁沙漠的工業重鎮,已成為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核心。然而,在經濟繁榮的背後,包頭市卻承受著嚴重的代價──環境污染。
中國壟斷全球市場的核心!稀土為當地創造超過千億收入
包頭市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北方工業重鎮,也是中國實現稀土壟斷的關鍵產地,中國80%以上的稀土資源都在這裡,更是全球唯一具備17種稀土的豐富礦區。
包頭市的稀土資源最早於1930年代,在距離該市北方150公里處的白雲鄂博礦區被發現,但直到199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稀土生產規模才大幅提升。官方數據指出,自1990年至2000年間,中國稀土的產量激增450%,達到7.3萬公噸,同時美國等其他國家的產量下降,使中國幾乎壟斷了全球稀土的供應。
2024年,中國政府設定的稀土生產量為27萬公噸,根據官方媒體報導,2024年稀土產業首度為包頭市創造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收益,該市人均GDP也高達16.5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68.8萬元),遠高於中國全國平均的9.57萬元人民幣。
稀土開採的背後...包頭市付出的環境與健康代價
然而,稀土產業也帶來嚴重的環境衝擊。稀土礦石中混雜釷、鈾等放射性元素,要分離出可用的稀土元素,必須先以硫酸、氫氟酸、鹽酸等強酸溶解,並搭配硫酸鹽、氨水等萃取液進行反覆沉澱、萃取與純化。這些過程會產生大量含有重金屬、氟化物與放射性殘渣的酸性廢水與礦渣(又稱尾礦),腐蝕性強且具致癌風險。
以中國包頭市為例,當地稀土產業每年會排出超過1000萬噸廢水與巨量礦渣,再透過管道流入俗稱「尾礦壩」的人工蓄水池長期堆積。
包頭市最惡名昭彰的尾礦壩之一,就是中國國有企業包鋼集團的尾礦壩,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廢料傾倒場,在當地甚至被稱為「稀土湖」。根據村民和官方媒體報導,包鋼的尾礦壩始終未設置適當的防滲設施,一位當地專家曾告訴具影響力的中國雜誌《財新》,這些有毒物質滲入地下水,並正以每年20至30公尺的速度流進中國北方的主要飲用水源——黃河。
2010年,當地媒體對尾礦壩的周邊村莊進行調查,發現骨科疾病、出生缺陷和癌症在這裡像是「流行病」。因為稀土元素能穿越血腦屏障並沉積在大腦中,進而造成多種神經系統問題,包括運動和感覺障礙,也可能影響孕婦胎兒的神經發育。
稀土的矛盾:出口需求與環境破壞的兩難
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專攻稀土研究的副教授Julie Klinger表示:「大規模開採的代價,往往是犧牲周邊社區居民的健康和福祉,在任何情況下都幾乎是如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稀土專家Craig Hart指出,雖然理論上存在對環境較無害的稀土加工技術,但因成本考量很少被採用。
環保人士指出,中國能以具競爭力的價格主導全球稀土供應,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外,讓貧困的農村地區承受有毒環境、骯髒工作也是原因之一。
中國官方媒體2022年宣布包頭市的主要尾礦壩已轉型為城市濕地,賞鳥愛好者可以來欣賞新淨化後的池塘、各種候鳥,希望藉此改善其形象。但當《衛報》記者實地造訪這個新的賞鳥天堂時,大部分區域都被新建的水泥牆遮擋視線,從牆上窺視,只能看到一片乾旱的泥地,與中國官方公布的資訊存在落差。
參考資料:
- the Guardian,(2025年6月26日),The world wants China’s rare earth elements – what is life like in the city that produces them?
- the Guardian,(2014年3月20日),Rare earth mining in China: the bleak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