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多1.2倍!台灣自育咖啡新品種「台農1號」誕生 克服中低海拔高溫多雨瓶頸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正式推出台灣第一個本土育成咖啡品種「台農1號」,並完成技術移轉給業者繁殖生產,象徵台灣咖啡在百年研究基礎上邁入新品種時代。「台農1號」不僅具備優異的環境適應性,更能在中、低海拔展現穩定產量,成功克服過去外來品種在台灣生長受限的瓶頸。農試所11日於嘉義分所舉辦試飲與展示觀摩會,感受台灣自有品種的風味魅力。
農試所表示,「台農1號」其風味、適地性與產量三方面同時具備競爭力。經國際標準SCA杯測,在低海拔生產的咖啡生豆經烘焙後仍可達82分以上精品咖啡等級,展現堅果香氣、溫和果酸、厚實口感與悠長餘韻,風味層次細膩,市場接受度高。其植株生長強健,能適應台灣多雨、高溫的中低海拔氣候,平均產量約為國內常見品種的1.2倍,在高海拔種植時品質表現更佳,提供全台咖啡農更多元的產區選擇。
農試所指出,目前全台咖啡種植面積約1216公頃,其中中低海拔占約7成,是產業最主要的生產帶。然而外來品種往往因耐候性不足導致品質不穩,在氣候變遷下更面臨產量波動。「台農1號」具備短節間、葉片細小的植株特性,利於管理,也使其擁有更高綠原酸含量,約為一般品種2倍。咖啡葉已被衛福部核准作為食品原料,農試所亦開發咖啡葉茶與高效萃取技術,綠原酸含量可提升2到7倍,應用於保健飲品及保養品原料,讓咖啡產業從豆到葉皆能加值,增加農民第二收入。
農試所表示,台灣每年生豆產量僅約1000公噸,產值10億元,但國內咖啡消費量每年進口超過5萬公噸、產業年營收突破400億元,顯示本土咖啡仍有極大成長空間。「台農1號」已在北、中、南各地平地至海拔1300公尺地區推廣種植,期盼成為台灣咖啡產業建立自有品種、打造國家品牌的重要里程碑。期待透過這次觀摩會凝聚產業力量,讓「正港台灣咖啡」在國際市場發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