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瘋抹茶!日本產地卻面臨三重困境 印度等新興產區有可能取而代之嗎?
象徵日本百年茶道文化的抹茶,受到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健康飲食趨勢興起影響,導致需求量暴增。於此同時,產地卻陷入氣候變遷、勞動力短缺和市場壓力等多重挑戰,導形成供不應求的嚴峻局面。
抹茶背後的匠人精神!耗費人力與時間的古老工藝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抹茶生產國,根據日本茶葉生產協會統計,2024年共生產了5336噸的「碾茶(抹茶的原料)」,跟10年前相比,增加了近2.7倍。但實際用於製作抹茶的碾茶,歷年來僅占日本綠茶總產量的5%至6%,因為要產製高品質的抹茶,從茶樹的栽培照護、遮蔭處理到後續加工,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的規定與標準。
首先,一棵茶樹從種植到採收,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不過,茶農通常會等到第8年才將採摘的茶葉用於商業販售,因為在第5年至第8年這段期間,茶葉的風味還不夠穩定。
而最優質的抹茶僅使用一年採收一次的茶葉,也就是所謂的「一番茶」,它積累了整個生長期茶葉的所有養分,且必須是手工採摘,不能用機器收割。
此外,研磨也相當講究,傳統上使用石磨、人工研磨,極耗費人力,現代雖多改用自動化機械石磨,還是無法節省太多時間。即使使用機械石磨,光是製作僅40公克的抹茶也需要長達1小時的時間,且研磨速度過快會產生過多的摩擦和熱能,破壞抹茶的品質。
正因如此,無論市場需求有多高,日本每年的抹茶產量都是有限的。
氣候變遷成為茶園隱形死因之一
除了植株培育與製程講求高標準,茶葉種植還高度受氣候條件影響,包括需要適時降雨、高濕度,以及提供茶園遮蔭,以達適合生長的涼爽溫度。然而近年氣候變遷快速,氣溫上升和強降雨改變了茶葉種植的時間規律,現在春季來得更早、更溫暖,關鍵的遮蔭期被迫提前。
京都府宇治市的茶農反映,傳統的遮蔭技術已經完全無法對抗日益嚴峻的高溫,專門生產高級抹茶的茶園必須投入更多資金來維持適當的生長環境,進一步加重小型家庭茶園的經營負擔。
人力斷層...日本茶農高齡化現況
另一個比氣候問題更迫切的危機是人力短缺。日本茶產業正在迅速老化,由於城市有較多的工作機會、農業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年輕一代選擇離開家鄉,在西尾和宇治等地區,茶農的平均年齡接近70歲。
許多經營數百年的家族茶園因為找不到接班人,正在逐漸沒落,曾經覆蓋遮蔭茶樹的田地只能轉作其他作物或休耕。少了世代傳承的知識和熟練手藝,生產高級抹茶的工藝技術與文化傳統正在流失。
根據農林水產省的報告,從2008年至2023年,日本全國栽種茶的農家戶數從4.5萬戶銳減至不到2萬戶,15年來減少了57%,栽培面積也從48萬公頃縮減至36萬公頃。
抹茶的未來?全球熱潮與在地困境的矛盾
隨著日本面臨抹茶的生產困境,大家開始將目光轉向印度等國家,尋找下一個抹茶生產地,以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
印度擁有廣闊的茶葉生產區域,包括阿薩姆(Assam)、尼爾吉里斯(Nilgiris)和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這些地方的氣候條件與日本的高海拔地區類似,現在也已開始嘗試生產抹茶。
由於風土條件和品種差異,風味可能略有不同,但印度抹茶仍因其潛在的價格優勢、新鮮度與全年生產能力而受到關注。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生產真正的抹茶需要世代傳承的技藝、專業的加工基礎設施和文化精緻度,這些都無法在短時間內複製,新興產區應該在學習傳統技術的同時,發展出適合當地條件的獨特手法,而不僅是模仿。
參考資料:
- Global Agriculture,(2025年7月29日),Matcha Is Drying Up in Japan and Around the World—But One Country Might Save It
- BBC,(2025年7月26日),World's thirst for matcha dries up global supplies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