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混搭農業!許又仁在田裡養出了「台灣黑熊」
本月《倡議+》邀請許又仁擔任客座總編,他分享了投入永續農業的心得並直言:「任何成果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英雄行為,而是大家的參與。當資源、人和事情放對位置,就會自然滾動起來!」
2019年,花蓮南安小熊成為最夯的新聞熱點人物。全台灣關心著這隻落單小熊的一舉一動。少有人知道的花蓮玉里,瞬間成為大家熟知的「有熊國」門戶之地。
野放小熊、成立黑熊館,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多年來透過各種行動倡議,吸引各界關注黑熊保育議題。去年,更在當地種下一塊面積1.5公頃的「黑熊田」。短短數月,這片黑熊田吸引了2.5萬外地訪客到來,幾近等同玉里全鎮人口。
外行人看了不懂,以為這片彩繪田全靠外力噴上,卻不知這處有著台灣黑熊黑毛、白V領特徵的稻作,全是靠農民一秧一稻親手種下。背後的技術指導,就來自投入農業永續的社創團隊「元沛農坊」創辦人許又仁。
畢業於清大,頂著博士頭銜的許又仁不走學術研發,更熱愛實作。他決定從研究室走出,把社會當作一座大型實驗室,創辦「元沛農坊」,致力一場「環境生態和糧食生產的革命實驗」。
這片座落在花蓮海岸山脈,與熊相伴的稻田,當然也是。
我種的不只是一片田!
「我種的不只是一片田。」許又仁說。
2018年年底,已推動「黑熊門戶計畫」的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找上許又仁。這位熱愛旁徵博引的創新人和團隊夥伴,開始了月月搭乘火車,橫越半個山頭才能抵達的永續旅程。
想種塊有黑、有白的黑熊田,究竟該怎麼做?對技術出身的許又仁來說,一點都不難。為了表現黑熊毛色,許又仁特地找到因為有著花青素,長出就會透黑的花蓮23號品種;而台灣黑熊特有白色V領特徵,許又仁則選上了長出為白色的景觀稻種來施作。
為了精準呈現,許又仁選用的秧苗,都是平常少有人用的景觀品種,不僅育種得花上許多心力,特殊品種意味著,育苗費用為此得多上許多。「但倘若只從商業專案角度出發,能做到的事情就不只如此。」他說。
在許又仁眼中,一塊稻田能發揮的影響力,不只如此。許又仁接受委託的案主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最初打造黑熊田的初衷,就是希望透過這片田地,達成「環境永續」、「動物友善」、「農村創生」的三贏局面。動物保育從來就不是脫離在地方農村之外,這是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深信的理念。對於創業以來,把「共益」放在心中的許又仁更是如此。
「談保育、談農業,總是保育歸保育,農業歸農業。能否透過專案變成一項實驗,讓大家放下猶豫,一起加入變成產業化,讓事情一起變得更好。」許又仁說。
定位引路人 碰撞腦袋
進駐玉里後,許多料想不到的人物,在許又仁邀請下,開始出現在這片稻田上。中興大學教授楊明德率領的研究團隊,帶著無人機技術進駐,透過科技方式進行田間管理。此外還有專業團隊進駐田地一旁的黑熊館架設機器,提供天氣資訊的判讀,協助栽作。
收成後的稻作,許又仁也沒有浪費。這些用在黑熊田的景觀稻種,口感不佳,僅能勉強食用。於是,他找上熟識的弈青酒莊,釀出在地清酒。米粒也成為本土釀造品牌皇埕醬油的原料之一。1982法式冰淇淋利用黑熊田米製成的冰淇淋,甚至成為總統府國慶日餐宴料理。
有形的合作在土地上滾動,無形的知識共享也在田間流竄。天天走在田間,農民們經年累月的庶民知識不比專家少。土地教會了農民,但背後道理何在卻無人解答,於是許又仁又當起引路人,引入不同的「知識觀」,碰撞腦袋。
例如,耕作時農民時常苦惱水鳥飛來啄食秧苗。但顧及了水鳥,產量就要遭殃。農民後來得出解方,只要透過降低水位,就能避免水鳥覓食,損及農作。但何以如此,卻也沒個道理。為了找出原委,許又仁找上動物管理專家、也同為社創團隊博威鳥控執行長杜昆盈請益。
他解釋,原來從水鳥的視角,田間波瀾的水位,正好是最好的辨識點,便會飛來覓食。但沒從鳥類棲息、行為觀點出發前,誰都沒料到背後原來有這番學問。有了兩種知識的雜湊,農民種田就會想到水鳥。開始看見了生態,往後再遇上類似問題就能找出新的做法。
誰說保育還是歸保育,農業歸農業?
少了連結 創新再厲害也只是自己的事
「種田其實要回到人的根本,理解為何彼此要做為何不做,找出邏輯和模式。聆聽是關鍵。」許又仁說。在創新領域中,總是可見徒有專業知識、技術,卻無法為社會所用的困局。關鍵原因就在於,研發者並未將使用者納入,「一旦少了連結、分享。創新就只有自己的事情,厲害也只是別人無感的事情。」
「創新的起點莫過於開放。有了開放,才會出現連結。」科技人出身的許又仁,其實是從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史,「悟」出了這番道理。他舉例,半導體之父胡定華早年在推動台灣半導體發展時,充滿了共享開放的精神,將研發技術、知識框架分享;又如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誰想得到同一座辦公大樓中,竟有日月光其他公司進駐。台灣科技產業能有此成就,就是實踐著「開放、共享、連結」理念,才走至今日。
換到社會創新領域,是否也能有這番風貌?「成就環境不靠一個人的英雄主義。」他直言,正是彼此規模小,更需要將大家找在一起。如同產業鍊的串連,各自帶著專長優勢一起加入,才能讓產業看到新的希望、地方長出新能量。
徒有倡議,世界只是多了一種觀點
跟著黑熊田秧苗長大,元沛也跟著大大曝光。過去一年多來,在這片土地上長出的實踐和理念,也是元沛4年前創辦以來就有的初衷。「永續始終是公司的核心價值,並將自己定位為橋樑,完成生態和糧食生產的實驗,讓農業生產更永續。」許又仁說。
關注農業循環經濟的元沛,最早是從研發科技堆肥起家。只是有一天許又仁和團隊驚覺,不論技術如何進步、如何貫徹永續理念,「沒有人使用,就是垃圾。」因此,他決定從研發端走入現場,透過各式專案,展示使用情境,也看懂人的需求和痛點。「人都是眼見為憑的,需要看見一個實驗、嘗試,就會願意加入。」
如此行動派,是熱愛實驗的許又仁始終相信。「徒有倡議,世界只是多了一種觀點。沒有做法,社會是不會前進、不會改變的。我們所做的,正是透過每一次行動,完成倡議。」他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