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在彰化縣福興鄉縱橫阡陌的農田景象中,有一塊面積才四分地的小小農地,不像周圍農田整齊的只看見作物,小小農地上的作物四周反而長滿了雜草,還有一棵構樹少見地挺立在田邊。「我們農園的名字『順月』,閩南語是指孕婦即將臨盆自然生產。」鄭語慈與先生鄭永堅5年前返鄉務農,用家人的名字來命名農園,同時也是盼望作物順應著自然生長、產出,而他們的農地也遵循著自然法則,展現出了堅韌又豐盈的生命力。
從割草到留草!順應自然的轉念之路
「一開始我也是每天背著割草機,從頭割到尾,割完一輪那邊又長起來,再繼續割...真的太累了!」鄭永堅笑說,那時候覺得這是務農的日常,直到有天他「偷懶」沒割草,竟然意外發現那一區的作物反而長得更好、病蟲害也少了許多,才想到說開始調整種植方法,原來雜草可以不是敵人。
在菜畦與菜溝交錯的小農場裡,他們保留雜草成了生態耕作的一環。雜草不只是遮蔽地面、防止水分蒸發的自然覆蓋物,也能讓肉食性昆蟲有躲藏棲息的空間,也能跳到鄰近的菜畦上幫忙吃害蟲,形成自然的食物鏈。鄭語慈平常擅長觀察生態,用「便利商店」來形容這些雜草空間,讓生物在田裡有吃有住、來去自如。
鄭永堅在調整務農方式後也發現,過往農民說的「雜草會吃走作物養分」並非完全真實,在經過觀察與試驗之後,他發現雜草並不用趕盡殺絕,生物會形成「共生」的樣態,像是草根與作物的根系在地下交錯共生,有些植物吸收不需要的營養時,也會分享給需要的植物。
順月農園從最初只有禾本科草種的田地,到第5年已經長出大約22科不同種類的草,不論是提供小生物棲息或食用,還是替土壤本身降溫保濕,每一種草都有對應的自然價值。
自然生物食物鏈 務農的最佳幫手
當他們選擇用不一樣的方式經營農園時,不只是作物能更好地成長,就連田間的生態也悄悄重建。鄭語慈舉例,原本他們種植高麗菜,吸引了大量熱愛十字花科的文白蝶,但某一年發現文白蝶造成的蟲害卻減少了,她仔細地觀察與紀錄,原來是高麗菜附近長出了葶藶,這個原本不起眼的田間雜草,竟是文白蝶愛吃的草種,間接減少了高麗菜的損失。
鄭語慈也發現農田間常見的蚜蟲,其實可以運用生物鏈的方式達到防治效果,像是蚜蟲大約從每年12月中下旬開始大量出現,瓢蟲則會接著在1月到2月間繁殖後代,就會以蚜蟲作為食物來源;還有雅繭蜂這類小型寄生蜂專門寄生蚜蟲,牠們不但能控制蚜蟲數量,也代表農田裡的生態系開始恢復運作。
鄭語慈興奮地介紹了他們農園裡的「新住民」──葉片下草蛉的卵,草蛉只會在相對自然純淨的環境裡出現,也是防治農田害蟲的好幫手。就連農園裡默默存在的構樹,也成為引開東方白點花金龜的好助手,讓他們可以順利固定產出肥美的玉米筍。
由此可見,只要生物有其他可以選擇的棲地與食物,人類的農作物就不是牠們的唯一選項。順月農園維持不灑藥、不施肥的方式務農,前幾年還觀察到黑翅鳶會在農園盤旋,他們特別做了一隻猛禽支架,讓黑翅鳶可以停留,捕食田間的小型動物。這些順應自然的作法,讓順月農園在第一年申請綠保標章認證時,就很自然地成為了綠保農田的模範。
打開作物通路 寵物兔挑嘴背後的市場驗證
這些年來,順月農園沒有大型耕耘機翻耕過,土壤不被打擾,作物直接在原地種下後收成、再種下一批。小小的農園也找到了意外的客群,鄭永堅說「當初發現有寵物兔不見得吃有機菜,牠們很挑,反而特別愛吃我們種的菜!」因為田裡有各種昆蟲、野生動物,代表整個環境是自然的,這也讓人確信,綠保講求的不只是種出安全作物,而是打造出一個生態適居的環境。
一般人很擔心採用綠保種植,可能會額外增加很多成本、很難穩定生產,但順月農園自從找到穩定的小眾市場後,他們將作物採分批種植,精準控制四分地的產量每月能服務將近400位客人,加上他們不需要額外的農藥與肥料支出,在這樣的狀態下,就已經足夠維運農園與支付工資,甚至還能有10萬到15萬的營收。
鄭永堅細算自己現在務農,對比起過去當上班族,在農園他一個月大概只需花12-15天在農田裡工作。對他來說這樣的生活模式相當踏實,也證明了生態與市場其實不衝突,綠保農法一樣可以成為活得下去的生計選擇。
一場農藥與市場的碰撞 因無奈而開啟轉型
綠保農業讓順月農園找到了共生的節奏,也找到了讓生活穩定的顧客群。但在更多地方,農友不是因為理念起步,而是因為慣行的農法讓作物無法被市場接受,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的轉型,就源自這樣一次生計的碰撞。
玉峰村是馬里光部落的所在地,不酸又特別甜的五月桃是地方著名的農產品,但種的出好吃的水果,不一定會有好的通路,黃文治是土生土長的馬里光部落族人,他回想起有一次把自家栽種的五月桃賣給通路商,卻被婉拒,「對方說他們不能幫我賣,因為看到我們還在噴農藥、用化肥。」當時就開啟了他想要轉型的念頭。
8年前因緣際會,黃文治開始接觸到慈心基金會推廣的綠保農法,但成果也不是一蹴可幾,第一年他以為他準備好了,請綠保專員來果園驗證,但卻因為農藥超標而未通過,後來才發現,買來的果樹苗本身就有問題,可能之前在育苗時已經施過藥,他說綠保很嚴謹,「葉子只要噴過一次農藥都驗得出來!」
儘管初期遭遇挫敗,黃文治仍堅持轉型。如今,他是新竹縣第一位取得綠保標章的果農,也帶動了整個玉峰村的轉變,「我們部落現在已經有13戶拿到綠保,全新竹縣被影響的有60幾戶!」
但過程中比起習慣新的務農方式,他們更擔心的是銷售,「你種出水果,如果銷不出去,那是最頭痛的事。」他說,過去有很多水蜜桃賣相不好就被丟進河溝,心疼之餘,他和太太也收下這些瑕疵品來加工販售,希望能多少幫部落,讓大家不要氣餒。
黃文治坦言,過去用農藥是習慣,但當整個部落越來越多人轉型後,也讓噴藥這件事變得「不好意思」,「你知道這個部落都不用農藥了,別人就不太敢再用了,會怕吹風吹到別人的地裡。」這樣的集體壓力與共識,反而讓部落的農業生態更趨於友善。
族人努力了將近8年,直到3年前,慈心基金會成功將他們的水果推入里仁的通路,第一年先試銷600多盒,隔年大幅提升到3000多盒,今年第三年除了收購水蜜桃,還擴展到部落的草莓與蜜梨。
不再當受限者!在水源保護區裡種出未來
「這是我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事,讓部落的好水果,走得出去。」從一個人的改變,到一整個部落的改變,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綠保不只是土地的保育,更是部落的未來。
玉峰村因為緊鄰石門水庫上游,是水源保護區內的重要地區。多年來,部落居民在生產上受到諸多限制,土地使用、發展空間都因水保區規範而受限,補助金是地方常見的回饋和補償機制,但長期下來,卻也難以真正建立屬於自己的產業基礎,年輕人口容易外流。
「我們的水蜜桃田距離河邊只有50到100公尺,一旦噴農藥或施化肥,下雨就會直接流進水庫。」黃文治同時也服務於石門水庫巡守隊,他深知水源不只是國家關切的問題,更是部落自己生存環境的根本。所以轉型綠保栽培,以無農藥、無化肥的方式來種植水蜜桃,既保護了水源,也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
因為綠保的帶動,部落也觀察到過去少見的動物也回來了,像山豬、白鼻心、穿山甲,當土地恢復自然氣息,連鳥兒都願意留下來築巢繁殖,也因此他們要加倍照顧作物、細心管理,但至少可以穩定生產、穩定收入。
近年來尖石鄉除了發展觀光、露營事業,玉峰村的轉型也期待召喚年輕一代回流跨入農業,黃文治說自己的孩子在採收期就會回來幫忙,「很多孩子在外面做很辛苦,看到家裡可以穩定種水蜜桃賣錢,也才願意回來接手。」這樣的轉變讓部落不再只是受限者、受補助者,更有機會重新成為山林水源的守護者與土地的經營者。
務農成為社區、教育與參與的起點
「務農跟原本想的不太一樣,不只是把作物種出來、賣出去就好。」不論是一開始就踏入綠保行列的順月農園,還是慣行轉作努力了數年的馬里光部落,他們的看見與經驗都見證了原來土地不只是生產的工具。
鄭永堅這些年除了務農以外,更用農園生態串連了社區,除了讓農村長輩意識到生態務農,也進入學校傳遞生態知識,同時農園也讓外來的年輕人,有一個可以學習的地方,這是他以前從未想過可以發揮的影響力。
農業不只是生產,更可以是教育、連結關係、帶動社會參與。面對未來,他們希望讓更多年輕人加入,也能與更多農友合作,創造出不一樣的農業樣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