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跟我們有關係嗎?格陵蘭冰層60年厚度減少27公尺...氣候影響近在眼前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邱怡瑄
冰川學者威廉・柯根來台參與「IPCC學者國際論壇」,並接受專訪。他以紀錄片《冰的顏色》(The Color of Ice)呼籲大眾關心遠方冰原的融化,因為氣候災...

在格陵蘭純白無垠的冰原上,一道滿佈灰色碎石的「山脈」格外突兀。這不是天然地貌,而是美國陸軍工程師在1960年代為極地科學研究鋪設的碎石路。這條道路曾與冰面齊平,如今高高隆起,猶如一座冰原中的小山,足見格陵蘭冰川融化的嚴重程度。

閱讀更多:每一步都是疼痛...北極熊掌結冰球、疼痛難行 暖化是元兇

「這條坡道,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屹立不搖的氣候變遷紀念碑。」丹麥暨格陵蘭地質調查局冰川學家威廉・柯根(William Colgan)望向鏡頭說。

這幕畫面出自紀錄片《冰的顏色》(The Color of Ice),記錄科學家在格陵蘭投入科學研究的過程,及當地原住民因冰融面臨的生存挑戰。為了迎接該片在台首次放映,柯根4月接受歐萊德邀請,來台參與「北極的最後一塊冰」IPCC學者國際論壇,並在論壇前接受聯合報專訪。

格陵蘭不斷融化,世界卻無感?

2022年夏天,歐萊德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基金會組成格陵蘭採訪團,直擊冰山崩落實況,柯根是受訪學者之一。當時,柯根向眾人示警,格陵蘭冰川正以每秒1萬噸冰融化的驚人速度流入大海,3年過去了,情況沒有好轉。

柯根指出,近年一項關注冰川「既定質量損失」(committed mass loss)的研究估計,格陵蘭已「註定」流失冰原體積的3%,相當於全球海平面上升27公分。也有研究指出,當人們無法如期達成《巴黎協定》的溫控目標,在某些模擬情境下,即使地球日後再度降溫到臨界點之下,也保不住冰川。

作為第一線見證冰川消融的科學家,柯根對現況充滿憂心。3年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集結各國科學家智慧結晶,公布第6次評估報告(AR6),10天後就被奧斯卡摑掌事件轉移焦點。今年2月,各國代表為IPCC第7次評估報告(AR7)首次開會,卻又碰上全球第二大碳排國美國退出。

但柯根也說,他已能預見AR7的結論,和往年一樣,「就是必須減少二氧化碳。」科學家早就提出解方,人類卻仍逐步走向高溫、高碳排的未來,不禁讓柯根反覆思量科學家在氣候運動中扮演的角色。

不只寫論文,還要會說故事

3年前,丹麥政府為了在COP27呈現格陵蘭的科學研究工作,派出攝影團隊跟拍柯根和工程師謝爾德(Christopher Shields)進行中的「Hotrod」專案,兩人研發新型的電動高溫熔頭鑽頭,希望取代過往耗能費時的冰層鑽探系統。在田野測試時,他們意外遇見因紐特獵人Olennguaq,科學家和原住民的冰原經歷相互交織,為影片增添不少故事性。

不過,丹麥當年大選後未如期組成新政府,無法派人參加COP27,團隊遂將影像資料轉為製作紀錄片《冰的顏色》。該片在2023問世,後於全球多國放映,並在瑞士日內瓦的國際冰川電影節(FIFG)獲得「觀眾票選獎」。《冰的顏色》也獲得丹麥地理中心(Geocenter Denmark)和維倫基金會(VILLUM FONDEN)贊助,提前支付所有參與者的拍攝費用,今年2月起在WaterBear平台開放大眾免費觀看。

比起科學論文,用紀錄片「說故事」,會讓人們對冰川融化的現實更有感。在《冰的顏色》中,觀眾跟著研究團隊一起走過跌宕起伏的測試歷程,最後發現,同一冰層和美軍60年前鑽探時相比,其厚度減少了27公尺,相當於九層樓高,這比任何龐大的融冰數據都讓人有感。

柯根說,研究者寫科學論文、被IPCC引用固然令人滿足,但這僅能「由上而下」為各國指引氣候政策方向,當今科學家得肩負起跟大眾溝通的任務,「需要讓普通人理解氣候變遷,他們才能『由下而上』啟發改變」。

和大眾談氣候變遷時,如果對方年齡低於18歲,柯根會告訴他們這是大人的責任,「要一個8歲的孩子去解決氣候變遷,只會徒增氣候焦慮。」但對成年人來說,柯根認為,從投票到消費,每個選擇都能促成改變,當代網路社群也有助於人們找到氣候行動的盟友,這或許是未來希望所在。

談氣候變遷有「認知失調」? 格陵蘭其實近在眼前

全球野火洪水四起,人們越來越能意識到極端氣候的存在,但近年也興起一波「綠反挫」(Greenlash)。柯根認為,這是大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認知失調」——人們願意為了千萬分之一的中獎率去買樂透,但當科學證實全球冰川融化中,多數人卻不會立即採取行動。

閱讀更多:北歐原民薩米族會說300個「雪」的單字!暖化卻讓薩米語走向瀕危

如何解套?或許就是要深刻認知,氣候災害的未來離自己並不遠。「格陵蘭的現況告訴人們的訊息很明確,就是海平面會上升。」柯根說,「當你覺得自己離格陵蘭很遠,只要住在海邊附近,總有一天格陵蘭的影響會來到你家門前」。

氣候變遷的警鐘敲響,任何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都環環相扣。「今日各國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時,都勢必要考量南極和格陵蘭冰蓋的變化。」柯根說,「這也是我希望透過紀錄片傳遞的事:你需要關心遠超過你生活邊界之外的事物」。

2025年4月14日,「北極的最後一塊冰:IPCC學者國際論壇」在台大舉行,冰川學者威廉・柯根(William Colgan)發表研究指出,若氣候變遷趨勢持續不...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遠赴格陵蘭,要克服極地酷寒、交通困難及生命危險,只為了將第一手的研究數據與親身感受帶回來。 圖/William Colgan提供

面對全球野火洪水頻傳,冰川學者威廉・柯根直言,多數人對氣候變遷依然無感,顯示社會陷入「認知失調」;他強調,格陵蘭的融冰影響,終將逼近每個人的生活。 圖/陳靖宜攝...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格陵蘭 冰川 科學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