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行動】小紅帽,為「月經貧窮」墊好防護
編按:五月中旬,頂著力抗新冠病毒全球資優生光環的台灣,短短幾天,疫情瞬間爆發。大量湧入的病患,等待釐清的疑似病患不斷出現。狂雨般的疫情,中斷了台灣社會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也使得許多本就弱勢的族群雪上加霜,陷入困頓。平常關注在移工、弱勢、社福、教育、街友的社創團隊,在艱難的時候更未止步,在第一時刻迅速補位行動,做最好的協力者。
為此,在全台灣「疫」情再「起」的嚴峻時刻,《倡議+》企劃【疫起。行動】專題,小紅帽協會創辦人林薇疫情爆發時,就啟動物資包援助,透過長期關注的女性生理權益,補上適時的協助。她分享行動的起心動念,也透過第一線直擊觀察,提醒大眾不該忘的事,一起行動。
升二級警戒時,我們就開始準備了,小紅帽的據點在重慶南路,但轉個彎,旁邊就是萬華,雖然隔著一條街分屬不同區域,很多我們的服務、課程,就在這裡。升三級那天,聽到的第一時間蠻沮喪難過,因為很多活動、課程都期待很久了,也有很多準備在六月開始,當下覺得有點可惜,但只可惜了半小時、一小時,內部就啟動應變模式。
「小紅帽協會」創辦初期,我人還在國外,團隊早已習慣遠端工作,所以沒有太大困難;最忙的是負責社福、教育的同事,一面應對許多學校取消課程,一面關注平常服務的個案會不會因為疫情變得更嚴重。
疫情的影響 比我們想像大很多!
平常小紅帽就和全台灣包括離島的地方救援、社工、照輔員等等一線工作者合作,協助10-18歲的少女,提供物資和協助社工增能的教育。很快的,我們就看到疫情的影響出現了。
當很多行業被停業的時候,開始收到合作單位告知,兒少據點要關閉,或是平常協助這些孩子下課後去的課輔地方也要關閉了,我們開始意識到,疫情影響到的範圍,比我們想像的大很多。
一開始沒有想到要去做對抗疫情的物資專案。過去不管有沒有疫情,小紅帽平常就是在服務10-18歲的少女。沒有人知道會突然間變成二級、三級,之前也沒有演練過,一切都發生得很快。
社福據點關閉 弱勢兒少雪上加霜
我記得那天是週五,我跟夥伴們說,現在發生這個狀況了,我們想辦法來解決,弄一個抗疫物資包。根據社福機構或者是社工告訴我們的情況,擴大服務範圍,針對這兩個月「非常非常困難」的情況,至少讓他們先渡過難關。
個案的情況變得很嚴重,兒福單位沒有辦法開張,更是雪上加霜。我們本來服務的這些青少女,多來自非常弱勢的家庭,有幾個特徵:單親、高風險、高關懷。在疫情還沒爆發開來時,通常會有一些個案,被社工引介到一些據點或安置機構。平常在安置的小孩,至少有人顧著,偶爾可以提供一下物資等等。
但當疫情爆發,據點全部關閉,孩子無處可去,家長的經濟也因為疫情受到影響。尤其孩子的原生家庭,家長的工作也不穩定,有的打零工、按件排班領薪,更別說也有一些是八大行業的。不只是他的生活變得更糟,家長的經濟狀況變得更糟
小紅帽物資包 看見女性生理需求
啟動的第一件事情,當然是去分析,目前狀況出現在哪裡?哪裏最多?再來是去看有沒有其他相關的單位已經在協助。我們平常就和許多單位有合作,例如重修舊好、社區實踐協會、放心窩等等,也知道他們當下是投入哪些服務。
當時看到很多人開始捐助募物資,主要是醫療物資跟食物,但這時候,我們想到一件事情,也就是我們的專業了。我問,目前現場有生理用品嗎?發現捐助的物資,沒有衛生棉。大家都忘記了。關注女性月經生理相關權益是小紅帽的專業,我們來協助大家,補足這個需求,大家各司其職,付出努力。這次反應能這麼快,就是因為大家一起串連,一起顧好這場疫情。
當下,我們馬上開了疫情專案。一開始初估三百位,我們在雙北服務的青少女差不多七十位左右。若算上她們的媽媽、家中姊姊,就抓了三百位這個份量,不到一個週末,三百份就申請光了。
星期五策劃、星期六上線,星期一就申請完了。很感動的是,當天上線時,我剛好在跟一位平常就有合作的社工詢問,服務的個案有沒有需要。社工說,當時才在煩惱怎麼辦,之後聽到我們的行動,就像一場及時雨,這些物資對他們來講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也用最快速度送出,禮拜一申請,隔天就送出第一批,申請數量遠遠超過三百太多了。
有人會覺得在台灣不可能有「月經貧窮」,衛生棉這麼便宜,怎麼可能買不起,甚至在這幾天還是持續有民眾來詢問說「怎麼可能有人買不起?」,但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一整天本來就只有100元的收入,當天的收入等於當天的支出。這樣子的生活,又因為疫情失去了工作,可能連25元的泡麵都付不起,更別說動輒要這麼多錢的衛生棉。
沒有人願意生病 別直觀放大指責
沒有人願意生病,所以也沒有人願意在很危險的時候,還要去面對風險,只為了要去做一些工作。他其實是為了養家活口,大眾看見他們這樣,可能感覺到威脅、危險,因此在看見造成防疫破口等相關狀況的時候,就很容易、很直觀去指責、放大。
有的時候能做的事情是「冷靜下來,先去了解」,或許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遇到一些困難,沒有人天生下來,想要當一個生活過得如此辛苦的人。只是,對於有些人來講,他可能真的沒有選擇。
其他單位一線工作者也提到,在萬華、大同滿多人,就是準備以一種「看好戲的心態」要去照下很多無家者、回收者、街賣者或基層勞工,他們口罩拿下來的畫面。少數人是很刻意做這件事,但大部分都是出自不得已,他可能真的沒有口罩了。有些人刻意捕捉這些最弱勢族群在路上的畫面,是沒有必要的「製造恐慌」。
我覺得人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實情,包含病毒,以及沒有辦法預測跟了解的事,因為不確定都會恐慌,但不要一直看,不要一直轉發Line、追逐社交訊息;如果真的很關心,固定收看相關訊息,例如疫情指揮中心的定時新聞。看完了,就好了。過度驚慌,也不會有所改變,如果真的覺得很想做些什麼的話,看看周遭,一定有些可以協力的地方。
延伸閱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