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閱讀做伴-「孩子的書屋」當偏鄉家庭的浮木
疫情衝擊,許多兒少課後照顧機構暫停服務,也連帶影響了關懷弱勢兒少的陪伴教育。面對疫情挑戰,偏鄉課後照顧機構如何因應?「孩子的書屋」透過線上教學服務,想告訴大眾,偏鄉的無限可能。
歡迎光臨「孩子的書屋」! 書架上擺放數本故事書,朗誦文章聲音清亮,孩子們眼裡竟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不同一般的課照機構,這裡沒有成績、沒有排名,也沒有年級進度;取而代之的是陪伴、閱讀、遊戲、單車環島、造房子...。
用陪伴告訴偏鄉孩子:「你也可以很棒」
知本,是台東後山樂土,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吸引旅人不遠千里駐足;而在遊客罕至的另一端,住著許多卑南族居民,交通不便、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更因地方發展長期受限,許多孩子成長於瀕臨破碎的脆弱家庭。
面對家庭功能不全、資源匱乏的現實,這群弱勢兒少已無法被妥善呵護而茁壯,又如何能燃起學習的火焰,相信自己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呢?-畢竟就算學了,有誰會知道、有誰會鼓勵呢?
「他們在尋找一個家。」1999年,人稱「陳爸」的陳俊朗在建和成立第一間「孩子的書屋」,導入課後陪伴與多元活動,把孩子一個個找回來,並讓孩子們相信透過學習,自己值得成為更好的人。
知本、達和、美和...,書屋陸續以社區和中小學為核心擴張,至今已有11個據點,為200位從3歲到20歲不等年齡層的兒童,設計課程活動。
每天放學鐘聲一響,孩子們不是回家,而是湧入書屋,與書屋老師分享學校趣事,和同學看書寫作業,在溫暖的陪伴裡啟發自信、韌性與勇氣。
導入數位學習,培養孩子探索的勇氣
「閱讀是一切的基礎。孩子對閱讀如果不熟悉,他對文字世界是沒有開始的。」《在路的遠方看見光》紀錄片中,陳爸這麼說道。
在針對中小學孩童的陪伴系統中,陳爸以「伴讀」為初衷,透過閱讀為孩子們開闊視野。陳爸離開後,書屋老師們也承繼其遺志,持續尋找適合孩子們的閱讀方法。但面對注意力較低或時常在閱讀上受挫的孩子,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顯然是首要之務。
「我們想用不同的方式做閱讀素養。」書屋課程老師韓均君說。
於是在2020年,書屋加入「PaGamO弱勢兒少提升閱讀素養支持計畫」,以數位學習深耕閱讀素養,結合遊戲引發孩子興趣與成就感。
回想起當初導入數位教學時,孩子們躍躍欲試的目光,為了不讓這股熱情消失,書屋老師知道自己必須陪伴孩子勇闖每一道閱讀關卡,便開始因應孩子們的閱讀狀況,滾動式調整陪伴型態。
一開始,PaGamO只是一週一小時的電腦作業,但時間一久,漸漸有孩子對這項「例行公事」興致缺缺。為此,書屋老師結合學習單、延伸討論、心智圖,希望孩子能更理解文章內容。建立基礎後,老師甚至帶起孩子們做簡報,藉此培養蒐集資料、整理圖表、上台發表的軟實力。
均君老師分享,在這過程中自己也有幸看到不同以往的陪伴現場。某次有個孩子閱讀完PaGamO的蛇種文章後,上台分享自己畫的一張「蛇蛇大百科」,剛好碰上家長接送孩子回家的時間,但現場討論絡繹不絕,甚至有一位家長上台分享自己遇到猛蛇的親身體驗。
「當下沒有辦法分辨誰是老師、誰是學生,學習不再是單向的,這個經驗對我來說非常珍貴。」均君老師說。
擴大服務迎戰疫情,書屋成為弱勢家庭的浮木
然而今年5月,一波猝不及防的疫情襲來,使得許多課照機構必須暫停服務,但重視實體陪伴的書屋,又該如何面對疫情挑戰?
「我們很快地調整服務模式,做到符合法規,但服務不間斷。」書屋副執行長陳冠儒說。
為了減少接觸風險,書屋將人力和空間分散,符合一室五人的規定進行教學;針對無法來到書屋的孩子,也藉由定期電訪關心孩子狀況;並進一步與社福系統合作,提供弱勢家庭急難救助、協助申請補助,也排解失能家庭的親子問題。
除了急難服務外,書屋在轉變陪伴型態上也非常靈活,迅速導入線上陪伴方案。
軟硬體設施是否充足?這是在談到偏鄉線上教學,許多人最先浮上心頭的問題。陳冠儒認為,在國內目前網路、手機與電腦等軟硬體設施都已非常普及。
「軟硬體不是問題,重點是能用它做到多深的教學。我們很幸運,這兩年進用很多年輕老師,所以在調整上是快速的。」他說,除了數位學習的使用陪伴,連吉他、樂團、爵士鼓等課程也都迅速轉為線上實施。
意願大於能力,培養閱讀也培養自主性
在完善的設備與規劃下,書屋老師導入「與PaGamO有約」線上閱讀陪伴計畫,讓孩子們自主報名。計畫規定須完成的文章進度,並以1:5的師生比進行每週一小時的線上聚會,一起分享閱讀過程,書屋老師再針對有個別問題的孩子做一對一的討論。
「線上陪伴解放了很多束縛。不僅省去交通接送的時間,也省去各個書屋因作息不同所要互相配合的成本。」均君老師說起線上陪伴的初次體驗,雖然甫才嘗試一個月,但計畫已有持續到明年初的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計畫啟動前,均君與另一位課程老師楊佳平特地舉行線上說明會,與孩子們建立承諾,最後有14位小四至國三的孩子願意參加此計畫。也許人數不比以往來得多,但均君老師語氣堅定地說:「我們想讓小孩覺得,他是主動的角色,真的可以選擇與嘗試。」
文章進度也並非死板的規定,老師會觀察孩子的答題狀況,掌握其閱讀能力,並陪著孩子調整進度。「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狀態,勇於挑戰且為選擇負責。」均君老師指出這是本次計畫嘗試告訴孩子的價值。」
危機變轉機,偏鄉課照的無限可能性
疫情來得令人措手不及,課照機構首當其衝,作為偏鄉孩子避風港的書屋,當然無法眼睜睜看著孩子失去依靠。
有了過去面對災害時的應變經驗,加上長期在地方陪伴的觀察,讓書屋的數位學習規劃隨時保有調整彈性,也成為孩子培養閱讀素養能力的過程中,最穩定的力量。應對疫情,完善的軟硬體是堅實的後盾,書屋老師帶領孩子一起調整心態,找到陪伴與閱讀之間的完美配方。
「當小孩能夠理解閱讀的內容,與其說是獲得教學上的成就感,更多的是一種淡淡的欣慰與喜悅。」均君老師笑著說。
少了實體陪伴,書屋並沒有放開那雙牽住孩子的手,持續透過深刻的陪伴方式,挖掘孩子閱讀素養的潛力與主動選擇的勇氣。危機變成轉機,猶如偏鄉孩子處境的隱喻,在書屋溫柔的羽翼下成長,孩子們堅韌的心志,讓他們變得勇敢、聰明、能夠掌握自己的未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