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小農生存記:留下田地,撐起城市土地的另一種想像!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台灣每年大約5-7月是藍莓的採收期,在台北市北投泉源里的農田中,有一區藍莓田已經開始結出美麗的果實,「四口田」的主理人洪志忠自信地採下自己栽種的有機藍莓,邀請身旁的人現吃,他期待再過一陣子,能把這些友善土地的心意,留給那些支持且認購他農產品的「穀東」。
不過其實很難想像,這塊農地在3年前種滿的不是農作物,而是數十座的小木屋,後來因為土地使用問題必須拆除。洪志忠因緣際會承租下這塊農地,這些年來除了務農之外,額外花了許多時間在清除小木屋的廢材,直至今日仍有一大區塊的廢材還在等待清運出去。
有些朋友看他如此辛苦,甚至會說「你不如在田旁邊就地掩埋了!」但洪志忠務農將近20年,他深知對土地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到時候你真的要用到地的時候,這些垃圾還是會翻出來。」雖然務農已經花掉大半力氣,但他對土地的重視卻一點都不馬虎。
北漂來首都農地... 耕耘內心的那一塊淨土
「這個叫細葉雪茄花,種著可以保護這邊的邊坡,還有讓害蟲的天敵來棲息。」洪志忠本身就是綠保農夫,栽種有機作物,相當理解如何運用自然界的原理,去形成與土地共好的農耕方法,近來他也觀察到戶外蚊子增多,想自己打造一個生態防蚊池。
但洪志忠並不是從年輕時期就開始務農,這些知識與經驗是一步一腳印累積而成。他過去在南部從事汙水工程的工作,回想起自己上台北務農的初體驗,直呼「我第一次學種菜,我也很受不了這種生活!」但是他也坦言,當第一次看到自己種的作物收成,發現耕耘生命的成就感與快樂,那是前所未有的感受,也讓他接下來堅定要持續投入耕作。
為了學習更完整的有機種植技術,他一開始自己上網查資料,後來也報名了農民學院的課程,漸漸了解有機農業的眉角。同時,他也利用台北親戚的田地,一邊務農工作,一邊做有機農業的實驗,「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怎麼處理草」、「沒事就是拿鑷子去田裡抓蟲,這就是入門課」他細細回憶著很多從事有機農業以來的經歷。
不同於多數人北漂來尋求更光鮮亮麗的工作機會,洪志忠選擇來台北市僅存的田間務農,坐在小山坡梯田間,看著台北市盆地的風光,「光在這邊坐著往下看一下城市的風景,感受身旁的鳥語花香,你不覺得很幸福嗎?」
小農求生存!斜槓經營市民農園
像洪志忠選擇北漂來務農的人,沒有自己的田地、也沒有大規模生產的優勢,只能扮演起「斜槓」的農夫角色,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為了支應農地的租金,除了農作物本身的收入以外,像「市民農園」把農地開放承租給城市裡的居民一起來耕作,也成了一個經營的方式。
「一個人忙不過來!」洪志忠說他一個人很難把四分地全部種滿,不如把部分的土地再租出去,讓有興趣在城市務農的人來一同耕作。以洪志忠現在出租的農園為例,一塊地將近18坪的大小,年租大約2萬多元。過去他在陽明山上另一塊地有做市民農園的經驗,現在他也延續市民農園的形式,讓更多人一起進來土地耕作。
在泉源地區協助農友進行產業多元發展的地方創生團隊「泉源集合」,創辦人李秉原深知在台北市務農大不易,雖然市民農園是一個增加收入的方式,但他也坦言「並不是每位農友都可以做,因為那需要教別人耕作、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心力成本。」
李秉原觀察陽明山地區的農友,他們有很多元的樣貌,有些人只選擇固定的生產模式與穩定收入;有些人則喜歡跟外人交流,花心力做不同務農生態的選擇,而且他發現很多人來到台北市山上務農,很多都是比較有理念、選擇友善農法。
從農夫變老師 擴散友善土地的實作法
其實近幾年陽明山的農業,漸漸在朝友善農法的方向轉型,一方面其實是要符合國家公園範圍的治理。洪志忠過去也受邀去湖山國小附近,教學地方老農改善農藥的使用方式,避免農藥影響國小學生的生活。
泉源集合在推廣社區結合農村的遊程,除了是要帶動體驗經濟,也期望藉此改變慣行農的作法,「畢竟你要讓人來體驗,這裡最好要符合生態友善」所以他們希望這裡的生產模式,也能越來越友善,農友也能因此加值自己的農業。
洪志忠提到自己經營市民農園的經驗已經有7年,也有跟著他一起耕作這麼長時間的承租人,他觀察自己的承租人大多是退休人士、家庭主婦,但也有一些特別的角色,像是設計師、以及最近才跟他承租新田地的小家庭夫妻,媽媽就帶著自己的小孩前來農園,體驗城市農耕。
「來田裡最好穿長褲長袖,可以防蚊蟲!」洪志忠特別一邊叮嚀前來農園準備耕作的承租人,他說大多數的人都是務農新手,要從零開始教起,一開始會學習種一些適合當季的葉菜類,同時間他也會傳遞一些關於農田綠保的觀念,像是好好維護田間的生態,台灣藍鵲就會驚喜現身!
「自己好像從農夫變成了講師!」洪志忠笑說,在市民農園他也會教一些食農教育的知識,像是慣行農法下的食用玉米,最好不要整根連玉米桿都煮下去,因為那是農藥最容易殘留的地方;或是教授病蟲害防治的正確觀念。
放棄了你不覺得可惜嗎? 為城市保留一塊農地
「泉源小農多、耕地小、生產成本高」李秉原觀察這一帶的農業特性,台北農業不但沒有辦法跟中南部的規模農業比拚,要發展休閒旅遊也有限制,台北對於休閒農業區有面積要求,而且最好是家族事業土地可以做連結,像是白石湖、竹子湖、貓空,而像泉源這樣的小地方,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
這也是泉源集合正在努力投入的地方,想要把外來的人帶進農田裡,親身與小農友接觸。而團隊也花了很多時間,在陪伴農友看見自己務農的價值、自信地說出自己務農的故事。
反觀相對有經驗的洪志忠,其實他在台北市單純靠務農,也很難撐起一家子的生計,晚上還必須兼職其他工作。「但其實在台灣務農挺幸福的!」他對自己在投入的農務相當樂觀,不論是補助、農業資源都有管道,在台北市甚至最接近農產消費地,可以節省下不少運費。
為了提升農產的收益,洪志忠也在自己的農園裡轉作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像是草莓、藍莓,他對於用有機、綠保方式種植出來的作物相當有自信,在社群網路上更經營出支持自己的穀東,每年一到採收季,這些穀東就可以優先體驗採收作物,也帶給他穩定的收入。
「如果今天在台北市這裡有塊土地,然後沒興趣務農,賣掉可以有上億台幣。但如果今天土地是我的,不用再負擔租金,我可以慢慢耕耘、想著怎麼經營,放棄掉這些你不覺得可惜嗎?」洪志忠身為北漂的小農,即使在台北求生存大不易,他仍舊帶著看見土地原生的生命力、那股實作成果後的成就感,在城市裡面默默撐起了一塊田地的運作;在與承租人、穀東們互動的過程中,還帶給城市人更廣闊的土地觀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