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會學」耕田?李法憲在高雄梓官打造生態農業、文化節翻轉農村困境

倡議編輯室 倡議編輯室 劉潔謙
台灣12年前曾爆發一連串食安風暴,讓李法憲決心辭去教職,投入有機農業生產。 圖/李清宇攝影

編按:務農是又老又窮的代名詞嗎?在高雄梓官務農12年的李法憲,放棄社會學研究轉身投入高雄梓官的農業,將荒地打造成生機盎然的生態有機農園。他堅持「生態營造支持農業生產」的理念耕耘田地,甚至舉辦「梓感農村文化節」,凝聚在地共識,推廣梓官特色,打造非典型農業與地方創生路徑,為梓官帶來新活力與希望。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在高雄梓官的玉米田間,48歲的李法憲站在綠意盎然的農園中,侃侃而談他的「非典型農業夢」。

從社會學研究者到全職農夫,他用12年的時間,將一片荒蕪土地化為生態有機農園,並透過「梓感農村文化節」凝聚在地共識,吸引青年返鄉,為南台灣重要的蔬菜產區注入新活力,也試圖翻轉人們對農業的刻板印象。

農地保留不是萬靈丹?社會總是在意產值、忽略價值

在梓官,鄰近科學園區的地理優勢,讓農地淪為炒作標的,農夫退休後,土地甚至被賣出蓋房,農業發展逐漸萎縮。當各界為了《國土計畫法》究竟該如何維持「農地農用」吵成一片,李法憲卻逆向思考,一針見血地指出,「保留那麼多農地下來,沒有人去耕種也沒有用。」

他認為,問題關鍵不在於是否保留農地,而是「整個農業的未來發展能不能被珍惜」,找到農業永續發展的路徑,農地的留存與否自然迎刃而解,然而這需要社會重新找回對農業價值的認同。

「我覺得大家都太看重農業的產值,可是撇開這些事情以外,它還有很多很有趣的價值。」李法憲觀察到,社會對農業的刻板印象,諸如工作辛苦、收入不穩,都讓年輕人望之卻步。

李法憲認為,農業不只是生產農作物,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價值。 圖/李清宇攝影

因此這些年,李法憲除了耕種,更堅持真實呈現農業的價值,要讓更多人願意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農業,但他要如何做到?

把田間雜草當成寶!社會學者從0開始打造生態農園

12年前,李法憲因食安風暴,決心辭去教職,投入農業,種出讓家人安心的蔬菜。家中既沒有務農背景,也沒有農地,他坦言,「我要證明自己能在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情況下,依靠農業活得下去,還要說服父母相信我可以做到。」

主修社會學的李法憲,大膽將學術思維融入農業,「我們社會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功能跟角色』。」例如田間雜草對許多農民而言是大麻煩,但對李法憲來說,卻是平衡生態的關鍵存在。

在李法憲的農田裡,蔬菜和雜草和平共生。 圖/李清宇攝影

「以生態營造支持農業生產」是李法憲經營農園的核心理念,也是他直面挑戰傳統慣行農業的做法,「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一座生態農場該怎麼做,我只是單純的去學習尊重這個環境裡所有的生物。我也沒有追求什麼農法,我真正關心的是,去正確理解這個環境裡每一種作物、每一種生物,他們所扮演的功能和角色。」

在他的農園內,除了有數十種有機作物,還有喬木、灌木、果樹與生態池,組成完整的陸域、水域環境。透過多樣化、輪作的耕種方式,減低病蟲害,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害蟲的天敵提供舒適棲地,實現自然防治,「病蟲害在這裡不是沒有,而是從來都不嚴重,因為會被環境中其他天敵生物抑制住。」

除了農作物,李法憲還在農園裡打造一座生態池,形成完整的水、陸域環境。 圖/李清宇攝影

用5年改造荒地...一場風災後展現驚人氣候韌性

看著眼前生機盎然的農園,很難想像5年多前,這裡是一塊休耕了數十年的荒地。

李法憲指著腳下的土地說,「我覺得它不是不好,只是土壤睡著了。」他嘗試用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來喚醒這塊地,「給環境和土壤一點時間,我們也在這時間裡面去觀察,跟著它一起學習、成長跟改變。」

5年後,農作物生長狀態越來越好,但其實李法憲並沒有多做什麼,只是維持同樣的耕種觀念。他跳脫傳統農法的思維,還曾讓農學教授驚艷,直呼「要把過去所學的東西通通丟掉」。

但這樣友善環境的堅持,直到2024年凱米颱風帶來重大風災後,才讓李法憲內心更加踏實。他回憶,當時農場水淹至一個人高,隔天一早他回到農場,水竟然全部退去,地面像只是剛下過一場普通的雨一樣。

李法憲笑說,「那時候我心裡一點沮喪都沒有,反而還有點高興,因為我終於可以跟大家講生態農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不僅驗證生態農業的氣候韌性,也凸顯農地在調適環境變遷中的關鍵角色,「如果大家看到沒人耕種的土地就拿來蓋房子,遇到氣候變遷時,彈性與韌性就會變得非常弱。」

慣行蔬菜沒有比較便宜?他「從餐桌到產地」展開食農教育逆向工程

穩定生產後,李法憲也開始思考,如何讓民眾更認識有機農業。

相較有機蔬菜,慣行農法生產的蔬菜價格低廉,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李法憲指出,低價的背後,隱藏著環境污染與健康危害等未計算的外部成本。「當有人問我為什麼有機蔬菜比較貴,我會反問,為什麼慣行蔬菜這麼便宜?若把農藥跟化肥對環境、健康造成的傷害,計算到價格裡,慣行不比有機便宜。」

他進一步解釋,農藥不僅去除害蟲,也傷害天敵,破壞食物鏈,導致害蟲反撲更嚴重;化肥雖加速作物生長,長期卻會導致土壤酸化,且抑制微生物生長。當環境惡化了,就會誤以為不噴農藥、不施化肥,就無法種出好作物,進而陷入惡性循環。「微生物在土壤裡是跟植物共生的,這也是社會學的概念。」李法憲用多年經驗驗證,不使用農藥與化肥,環境會逐漸恢復自然運作機制,無需人工干預。

不施用化肥、農藥,讓土壤微生物與作物共生,是李法憲這些年種植有機蔬菜的堅持。 圖/李清宇攝影

他也邀請民眾實際走進農園,有別以往食農教育強調「從產地到餐桌」,李法憲反其道而行,打造「從餐桌到產地」的體驗。

「先讓他們對好吃的東西產生好奇,再帶他們了解好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打破對農業辛苦的刻板印象。」學生在田間自由探索,與環境互動,認識農業除了糧食功能以外的多元價值,重新在日常生活中與農業產生連結。

而農園內親手砌的窯與灶,則承載「好好吃飯」的理念,李法憲形容,「就像農業社會中,一家人圍坐在餐桌上吃飯、交流情感。」希望透過飲食找回人際互動的溫暖,在李法憲眼中,這是農業無法被取代的珍貴價值。

農園裡有李法憲親手打造的窯與灶,找回傳統農業社會透過吃飯交流清感的人情溫暖。 圖/李清宇攝影

缺乏特色的蔬菜重鎮也能發光!「梓感農村文化節」喚起在地共識

梓官作為南台灣重要蔬菜產區,卻因缺乏特色農作物而默默無聞。當地農民缺乏成就感,人口外移嚴重,在年輕人眼中,農業是一個正在走下坡的產業。「如果再不把梓官的農業特色讓更多人了解,農業可能逐漸萎縮到結束。」

李法憲笑稱,「梓官唯一特色就是蔬菜,但蔬菜一點特色都沒有,因此很難行銷梓官的農業。」於是在2022年,他發起「梓感農村文化節」,透過農業文化凝聚在地共識,並對外推廣梓官特色。

李法憲透露,籌備第一屆活動時,公部門與農會支持有限,全靠團隊自發募款。儘管當時前景不樂觀,他也不願放棄,「我當時覺得,如果現在不做,以後也不會做了。」

他帶領6人小隊,從爬梳梓官歷史開始,挖掘水稻、地瓜、皇帝豆等在地特色作物的發展脈絡,居民也熱情出借珍藏的早期農具展示,推廣梓官農業之餘,更讓在地人有了重新認識家鄉的機會。

李法憲透過「梓感農村文化節」,成功凝聚在地共識,讓居民找回對農業的認同。 圖/李清宇攝影

農業沒有標準答案 「非典型地方創生」為梓官帶來新希望

文化節至今已舉辦3屆,吸引越來越多人共襄盛舉,甚至有數千人湧入李法憲的農園。他坦言,「我不敢期待這會對在地農民帶來多大影響,因為改變傳統農民思維非常困難,但我們能做的,是先改變消費者。」

李法憲深知,翻轉農業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需要有策略地鋪陳,先影響消費者、為地方產業創造需求,再引導農民轉型投入創生行列,是他的非典型地方創生路徑。他相信,既然有許多人願意不辭辛勞來到偏僻的梓官,代表真的有人在乎,也許文化節能讓在地人再次看見農業的潛力,進而凝聚繼續發展農業的共識。

在農園工作的年輕員工,不再只是把務農視為埋頭苦幹的勞力工作。 圖/李清宇攝影

透過文化節與食農教育,不僅改變消費者,也確實啟發年輕世代重新認同農業。李法憲發現,在農園工作的年輕員工,不再只是把務農視為埋頭苦幹的勞力活,而是在工作中學習,並將所學分享給消費者與學生,找到工作價值。甚至在第一屆文化節結束後,有青年深受感動,決定辭去公所的鐵飯碗,返鄉接手家中農地,並加入文化節的籌備團隊。

李法憲用行動證明,只要找對方法,就能留住農地上的人與作物,生態農園得以穩定生產,返鄉青年為梓官注入新活力,在地居民也願意再次相信農業價值,農業不會只是一灘死水,「為什麼農業到現在還是這麼有趣?因為它太多有趣的事情值得探索,而不只是追求一套標準答案。」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有機農業 農地 食農教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