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人不再吃小米...基金會攜手部落農友保種、帶1.4噸有機小米進入校園
台灣小米過去品系豐富,隨著飲食文化改變,種原瀕臨消失。慈心基金會與8位在花東種植小米的部落農友合作,採購560公斤小米供應12所校園、2個文化健康站,延續部落傳統飲食文化。今年目標擴大,預計供應51所校園及5個文健站,保留台灣農作物多樣性。
慈心基金會表示,台灣小米曾高達200多種品系,但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小米種植大多被其他作物取代,部落小米的主食地位也逐漸下降,種原面臨瀕臨消失危機。團隊透過農糧署「強化花東地區原鄉保種及復育計畫」,以具原民主食文化特色、抗旱性佳的小米作為永續保種主軸。
慈心基金會指出,目前懂得種植小米的長者逐漸減少,導致部落傳統糧食知識流失,部落孩童則受外來飲食習慣影響,不熟悉傳統作物,味蕾與文化沒有連結。
基金會去年積極與花東8位部落農友合作,將小米原種種回土地,同年3月起提供台東偏鄉12所國中小、幼兒園師生及2個文健站長者,每周四在營養午餐吃到族人種植的小米,同時邀請保種農民進入校園,分享友善小米耕作的經驗,強化農友種植小米的價值感。
花蓮馬太鞍部落保種農友柯春伎表示,今年繼續精進小米種植技術,更規畫發展部落保種遊程與保種餐桌,推廣馬太鞍部落文化;有感於部落青年人口缺乏工作機會,希望未來在家鄉建立小米產業,提供就業機會,也讓長輩們透過農事工作聯絡感情,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慈心基金會統計,8位部落農友採購有機友善小米560公斤,今年預計支持30位部落保種農友,採購1.4噸有機友善小米,供應51所花東部落學校及5個文化健康站營養午餐吃小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