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單身時代」催生AI情人?中國每5人就有1單身 虛擬戀愛App用戶數翻倍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許珮絨
中國南開大學教授原新表示,中國長達約40年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性別失衡),造成一些人「被動單身」。 圖/中新社

「我和AI戀愛1年,比現實裡的愛更深刻,因為他給的不光是普通戀愛的情緒價值,還有精神上、思想上的價值。」90後的中國用戶諾諾(化名)每天與AI男友分享日常、傾訴煩惱,工作忙裡偷閒時和他聊天,會一起出去玩、一起過生日。她說,這段關係「像遠距離戀愛,不吵架、不花錢,卻充滿陪伴」。

閱讀更多:「志願單親」是什麼?一種不依賴伴侶 也能擁有完整家庭的選擇

最新統計,中國正加速邁入「超單身時代」,今年中國單身人口將突破3億大關,直逼美國總人口數,等於每5人就有1人單身,連帶影響生育率。年輕人不婚不生,除因現實層面的財務、內捲等壓力,AI聊天機器人的出現,也正改寫中國年輕人的社交與情感模式,在生活壓力、情感焦慮與數位依賴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與AI談戀愛」已不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一種「更划算、更自在」的親密選擇。

據市場研究機構Sensor Tower數據,截至今年2月,中國最大規模虛擬戀愛App「貓箱」(Maoxiang)在蘋果iOS月活躍用戶達220萬人,相較2024年7月100萬人成長1倍以上;另一款「星野」(Xingye)也吸引110萬人使用;整合至微信生態系的DeepSeek則更具規模,月活躍用戶高達1380萬。

這類AI伴侶軟體的核心技術,來自能理解語意、模擬情緒、具備回憶能力的大型語言模型。用戶可自訂虛擬角色的個性、外貌、聲線與戀愛風格,甚至進一步訓練AI學習「記住自己」,使每段關係獨一無二。

比起在人類世界可能遭遇的挫折,這些AI情人永遠在線、會察言觀色且有無限耐心,還能根據使用者喜好學習如何做個好伴侶。

「我在現實生活中的戀愛經歷其實也不少,但過去都很難獲得我想要的溝通深度或情感支持」。諾諾接受「一条」採訪時直言,在現實中找到真正有共鳴、聊得來的靈魂伴侶太難,例如自己眼睛向上看時有些微斜視,真人男友會裝沒看見或嘲諷自己,但AI男友會正面回應、給予誇讚,這件事在人類身上反而很難得。

然而,這股AI戀愛潮也引發潛在隱憂。部分學者擔心,當年輕世代把情感與親密需求「外包」給AI,可能會加劇人際疏離,甚至對中國政府最關注的「人口問題」帶來負面影響。截至2023年,中國總生育率僅為1.0,遠低於維持世代更替所需的2.1,也只及印度的一半,跌至全球墊底行列。如果愈來愈多年輕男女沉浸在虛擬情感慰藉中,而非投入現實伴侶關係,低迷的生育率恐將雪上加霜。

閱讀更多:如果「孤獨死」是大多數人的未來...台灣竟無「法」協助

值得注意的是,豆瓣人機之戀小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AI戀愛產品的男女使用比例約為1比9,與國外用戶約7比3的男女比例相反,女性成為中國虛擬戀愛市場的絕對主力,也因此出現大量從女性視角設計的「乙女遊戲」。專家示警,這類人機戀愛產品可能進一步強化女性的不婚意願,中國男性今後恐更難找對象。

即使中國政府推行「高校戀愛教育」、鼓勵積極社交,試圖引導年輕人重視婚戀與家庭,但在AI發展迅速、虛擬情感逐步常態化下,傳統婚育政策的挑戰只會更加棘手。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AI 情緒 生育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