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購物人流,看英國怎麼做!-政府的17項指引

聯合新聞網 上下游/作者:程怡綾

台灣疫情急速升溫出現搶購潮,各大賣場與傳統市場人流擁擠,飽受各界批評,本月初經濟部宣佈各大賣場需管制人流,以免疫情擴散。政府該如何制訂兼顧防疫與民生需求的明確指引?

去年疫情嚴重的英國,也曾同樣發生民生搶購,蜂擁進入超市的群聚人群加劇感染風險等問題,許多實體商店被迫宣布暫時關閉並深受打擊,但透過英國當局制訂17項明確的「人流管制」指引措施,加上社區齊力推動「買在地」的行動,不僅緩解搶購潮、減少人們出門活動的機率,也讓在地商家找到新的出路,在疫情之下出現新的轉機。

英國超市內維持社交距離。 圖/melody cho攝影

各商家啟動「人流管制」、「保持社交距離」 避免群聚感染

2020年3月英國陷入COVID-19疫情風暴中,超市、傳統市場、小農市集出現搶購人潮,英國政府緊急頒布「COVID-19疫情間營業安全指引」,提供營業場所參照。

依規定,酒吧、健身房、圖書館、服飾店等非必要民生用品商家須關閉,而必要性民生店家則必須依循指引,啟動「人流管制」、「時段分流採買」、「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配戴口罩或可覆蓋口鼻之面罩」等措施(註1),避免群聚感染。

英國政府更頒布17項「營業場所遵照指引」要求,店家須計算出商店銷售空間在合理遵守1-2公尺安全社交距離的最大顧客量,限制店內顧客人數,並向顧客積極宣導消費時盡量不要觸摸商品降低傳染機率。也要求商家觀察商場內人流動線,視情況隨時調整,以減少人流堵塞與避免顧客間距過近。此外,更要維護身障人士的通行距離,保障他們的權益等。儘管17項指引並非法律,但是絕大多數商店都有遵照執行。

月初台灣經濟部也宣布各大賣場的三個管制措施,包含管制人流、進出入口及定期消毒。管制人流上將採以賣場坪數管控人流,一人一坪為原則,人流過大時將採一進出的方式;進出入口則派員管制,落實實聯制;賣場定時定期消毒等。相對於英國的詳細指引,台灣的管制措施目前較為粗略,例如英國的樓地板面積計算連員工都算入,也更明確指出動線調整的重要性與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

英國政府所列出的營業場所遵照指引

英國政府所列出的營業場所遵照指引。 製表/林怡均

擴大線上購物量能,專屬時段優先讓長者與醫護人員購買

因應疫情暴增的採購,著名零售業者如英國連鎖超市「Waitrose」、「Sainsbury」、「TESCO」、「ASDA」或「ICELAND」等,小至獨立商家,都在第一時間透過電子郵件或社群平台告訴顧客,實體店面會因應疫情依循政府公布措施暫時關閉,而販賣生鮮蔬果或藥品等維生物資等商店將持續營業,同時擴大線上購物的服務量能,透過分散服務系統的方式,減少人流湧入實體店面或市場。

也因英國獨居長輩人口多,及上述在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無法替家中添購生活物資,各大連鎖超市特地闢出專屬時段,優先開放高齡長者與醫護人員進入商場購買,或設置醫護人員專區呈設衛生紙、義大利麵、麵粉等商品,供他們快速選取結帳,以確保他們的購物權益。政府與零售業者同時也呼籲消費者「理性購物」,不要過度消費,將物資留給有需要的人。

超商呼籲消費者理性購物,將物資留給需要的人。 圖/程怡綾 攝影

「shop local」正夯 助在地也舒緩物流之急

此外,在歐洲盛行許久的「shop local(買在地)」的消費意識也在疫情之中更加蓬勃。「越在地越好」的觀念本就深植在許多英國消費者心中,疫情發生前,倫敦不少區域都有農夫市集或傳統市場,許多家戶會帶著小朋友一起到市集挑蔬果,直接跟生產者對話,了解這些食物如何被種植養成,除了創造在地經濟也提升當地競爭力。

無奈受疫情影響,許多農夫市集或傳統菜市場一夕間失去生機,但在疫情逐步控制並遵循政府公佈的「疫情下商家營業指引」下,市集的農友們也提出新方法應對。

他們透過建立網站及社群平台,讓消費者線上訂購或電話下單。再依據農家或市集所提供的取貨方式,可選擇週末於市集定點定時並配合人流管制的條件下取貨,或依照農友一週固定的出貨時間直接配送到家(如農家固定配送時間為星期一、三、五,消費者可依自己需求提早下訂)。

漁市場外人們保持社交距離排隊等待進入購物。 圖/李牧宜 攝影

「Shop Here Not There」(買在地非外地)

而除了「直接跟在地農家買」這類的消費行為持續之外,在疫情剛爆發時深受停業與電商獨佔優勢之苦的獨立商家們,也改變過往的銷售型態。根據英國衛報2020年底的觀察,許多實體店面在疫情影響下都必須改變原有的銷售模式,從實體店面轉為網路銷售。

例如位在英格蘭的Bristol在地商家因疫情生意出現危機,便推出「Shop Here Not There」(買在地非外地)的線上商店街平台,集結在地店家所銷售商品在網頁上供消費者選購,平台建立人Nathalie Alpi表示,「這不是一樁生意,而是在疫情下送給各個辛苦的獨立店家的禮物」。

而這只是在疫情中湧現的「買在地」網站之一,英國零售商協會(British Independent Retailers Association,Bira)執行長Andrew Goodacre針對此現象表示,買在地這類的銷售平台出現,可有效地讓在地商品賣到當地市場,而不是為了獲得巨大利潤。

英國超市內維持社交距離。 圖/melody cho攝影

封城一年後,將近2/3消費者選擇離家近的地方購物

而根據英國巴克萊信用卡(Barclaycard)在封城一年後的調查顯示,過去一年有將近2/3的消費者選擇在離家更近的地方購物,如肉鋪、麵包店、蔬果攤等,社區商店也因人們在家工作無法外出購物、線上消費也塞車的狀況下,在緊急時刻發揮功能而獲得消費者支持。

過去習慣實體販售的商家們因為疫情,建置銷售平台鼓勵消費者線上購買在地商家商品,並提供配送服務或與外送平台合作,以減少人們外出遵守政府規定。不少地區的在地商家仿照該模式,開闢在網路平台販售的新經營模式。

「非接觸式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的付款行為也大幅成長,為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促使許多過去習慣現金交易的小攤商,加入非接觸性支付的行列,也在疫情下為自己的生意找到新的出路。

從疫情嚴峻到現在逐步走向緩解的英國,雖然仍需應對變種病毒,但對照疫情初曝的措手不及,到現在大至企業、零售商,小至農漁民、個人,都積極行動找出應變方式處理危機、也參照政府所給予具有科學根基指引與公開透明的資訊,利用群眾力量,努力將原本的生活軌跡一一運行在後疫情時代的軌道上。

本文轉載自《上下游 News&Market》(原文標題:管控購物人流,來看英國怎麼做!政府頒佈17項明確指引,社區力推「買在地」共渡難關)。

延伸閱讀:

>>八斗邀「端友善餐點」-靠著吃海鮮,更認識海洋

>>當全球旅遊業冷凍中-觀光型「B型企業」逆勢出發

>>傳統市場人擠人,道德勸說堵不住防疫漏洞,民間自創新法,兼顧生計與防疫

>>Covid-19新冠肺炎影響農漁業系列報導(持續更新)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新冠肺炎 在地消費 在地食材 疫情生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