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低碳經濟體」-政策、產業、食衣住行都在轉彎

聯合新聞網 KPMG安侯永續發展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倡議專欄)
圖/Unsplash

今年年初,剛剛出爐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風險報告》,該如何解讀?去年一整年各界已經看到疫情衝擊,在「風險發生可能性」類別,傳染病卻僅僅被排在第四,仍未被選為第一,顯示多位來自產、政、經重要意見代表的受調者,仍認為疫情是可控制的。但我持不一樣意見,這表示一定程度的反省力、反省意識不夠,大家的風險意識已經開始鬆懈。

疫情的終點,各界預期將在明年中結束,但我認為至少要三至五年,才可能恢復疫情發生前的常態生活。尤其去年年底甚至都陸續傳出,病毒隨航線、運輸,而出現在物品的現象。目前最大問題在於,病毒變種速度太快但是疫苗研發速度沒有辦法跟上。這場競賽,顯然還是大自然力量高過於人為的努力。

紐約時代廣場跨年夜卻空蕩蕩。 歐新社

無接觸經濟當道 數位風險居前十

雖然疫情終點還需一段時日,但正面效益是,經過疫情衝擊,無接觸的經濟商機快速興起,醫療看診、教育求學、線上會議等地無接觸生活模式都持續發展中;過去我們說的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5G技術,不再是創新趨勢,也積極力求找到落地適應的方式,「調適」出新的方式進入到大眾生活當中。若用一個例子來比喻,就像天氣冷得穿上衣服,天氣熱要脫掉那件衣服,數位科技就是這件衣服。

只是當數位商機快速發展時,在這份《全球風險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看見「風險發生可能性」與「風險衝擊」兩主題的排序中,前十大中有三項是跟科技和資安風險相關。

數位風險將在數位化技術落地、調適後,衍生而出的問題。當無接觸戰爭經濟出現,將可能出現「透過線上攻擊就能癱瘓疫苗公司,導致無法生產疫苗」;回到台灣,數位資安是全台灣上市櫃公司投資最少也還不具備風險意識的議題。當大家談論數位創新、數位商機,需要反過來要問的是,是否具備足夠的資安意識有了嗎?企業是否做好資安保險?

另一項觀察的重點是氣候議題。在《報告》中,風險發生可能性中,前五名仍是以氣候議題為主,包括排名第一的極端氣候、第二的氣候行動失敗;在人為環境造成的風險災害,前五項有四個和環境有關係。去年前五大全部都和環境有關係,今年也因為疫情,擠進了社會風險:傳染病。

經過疫情衝擊,無接觸的看診、求學、線上會議持續發展。 圖/Unsplash

生物多樣性流失 全球失去解方

對於造成衝擊來看,大家喜歡眼見為憑,除了氣候衝擊,企業也開始看見了生物多樣性損失,同樣也都排進了前五名。當去年「疫災」發生後,發現病毒來自大自然,解方疫苗,也必須從大自然找尋。例如2003年遏制SARS的疫苗,最後是從中藥藥材八角取得。倘若不顧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企業將沒有辦法找到解方。

然而,我們也看見製藥產業新藥要進入醫療系統,藥廠都擁有專利權,這些關鍵配方的來源都來自低度開發的區域、以及原住民生活所在的珍稀物種。但這些智慧所有權到底歸屬當地或是企業手中,因此我們也可以看見,許多製藥企業所推動的社會責任,都在關注與社區當地居民的關係,以及是否有回饋在地。

生物多樣性損失,也排進剛剛出爐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風險報告》中。 圖/Unspl...

美國德州大雪給台灣的警示

前陣子,德州瞬間低溫強降雪,德州緯度跟台灣差不多,本來該是溫暖的氣候,卻誰都沒有想過會瞬間低溫?如果轉至台灣,說台北何時會下雪?應該大家不會相信這件事。這樣的氣候極度異常跟疫情、口罩,誰都沒有料想極端、突發的狀況因此發生。

這從未料想的氣候異常使得德州電費瞬間暴增,也因缺電導致社會衝突發生。轉至台灣,至今也從未面臨如此「物以稀為貴」的極端情形。這也不得不讓各界好好思考,台灣還是要維持在全世界工業化國家中,油、水、電如此便宜的情形嗎?德州低溫風暴,並沒有在國內引起社群、媒體太多討論,也可見到台灣社會無法從別的別人教訓學習,並成為政策。

年初,德州發生致命冬季暴風雪導致大規模電力中斷。 路透社

近來,台灣社會關注的藻礁和三接設置議題引發關注。我們回頭看過往歷史趨勢,1990年全世界開始討論聖嬰現象、物種滅絕、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破裂,這是「環境與經濟」所導致的衝突。一個世代後,新的千禧年世代,2000年,世界出現全球極端貧困、社會不公平,隨著2001年WTO杜哈回合的討論,開始出現「反全球化」的議題,開始見到「社會和經濟」的衝突。不到十年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則是經濟和經濟的衝突,而如今2020年,新冠疫災無差別風險,證明了「你不改變,我們不改變」,就真的不會有明天。

進入最新的2021年,我們看到藻礁,則是(生態的)環境跟(能源的)環境的衝突,哪種環境才是最優先的選擇?沒有絕對的答案。如果這次這道問題沒有好好處理,十年內會產生社會跟社會之間的衝突,這也該是我們注意的事。

近來,台灣社會關注的藻礁和三接設置議題。圖為大潭藻礁與興建中的中油天然氣接收站。...

能源、交通、建築轉型 創造低碳經濟體

風險不斷改變,未來台灣的經濟和產業機會在哪?在未來,我們看見「循環經濟」議題會加速,隨著歐盟「綠色新政」的提出,開始提倡疫後復甦的階段,應該嘗試變得「更綠(greener)」、「更好(better)」、「更永續」。

最近台股唱旺,台積電股價飆漲,大家都喊著「護國神山」,但卻很少人進一步思考背後理由,為何全球都在缺晶片?台灣的車市一年市場銷售額約40萬台,光是今年第一季就已經達成一年目標,電動車、傳統用車都在缺貨排隊。但可以見到的是,汽車產業的發展不會再走上回頭路發展燃油車,因應氣候變遷、環境永續議題,汽車產業將轉型,朝著低碳車種前進。車用半導體的晶片需求背後,看見車種轉型,看見淨零碳排放排程的計畫。

因應氣候變遷、環境永續議題,汽車產業將轉型,朝著低碳車種前進。 圖/Unspla...

不光能源市場必須談論轉型,車用市場、建築型態也都必改變轉型。如果20年內,沒有大幅轉型,透過大步轉型滿足減碳目標,完成大幅度的減碳。從國家整體政策來看,必須完整從產業、政策回推回來,要走向活路,因此我們必須好好思考,我們的政策,產業、從食衣住行都需要再努力,創造一個低碳經濟體。(黃正忠口述,劉嫈楓整理)

延伸閱讀

>>企業ESG的「臨時考」-如何結合社會創新找活路

>>「獨善其身時代」在2020告終-用ESG耕耘復甦

>>「爭取企業CSR資源支持」,請別只當他是金雞母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綠色新政 數位轉型 數位資安 電動車 低碳經濟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