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場人行地下道還可以這樣用?永和4處地下道改當滯洪池 發揮防災新價值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張策
永貞路竹林路口的人行地下道封閉後改為滯洪池,發揮剩餘價值,並減輕排水系統的負擔。 圖/張策攝影

新北市近年陸續拆除使用率低的人行地下道,永和區有4處活化當滯洪池,發揮在地滯洪的剩餘價值,兼具友善人本環境及防洪效果。

新北市水利局表示,都市空間開發密集,排水改善工程施作不易,將部分退場的地下道改建為滯洪池,以減輕排水系統負擔。

閱讀更多:全台首創地下微創手術!因應極端氣候 台北市砸30億建「敦北地下大排」

包含永和區林森地下道在內,有4處人行地下道封閉後轉型當滯洪池,提供約800噸滯洪容量,水利局透露,中和區員山路及中和國小兩處地下道仍在施工,預計完工後可增加約380噸滯洪量。

新北水利局副局長張修銘指出,中永和地區地狹人稠,部分地區長年有積淹水問題,早期興建的行人地下道坡度較陡,加上老舊、使用率下降,傾聽在地民意後,也找到轉型方向。

張修銘說,打造滯洪池最難就是找地點,中永和地區道路狹窄,地下道因為已有出入口,改造時能快速封閉。此外,原本地下道內的抽水馬達僅能排除少量積水,改為滯洪池後,更換為更強效的抽水設備,提升排水效率。

新北市養工處長鄭立輝表示,地下道轉為滯洪池後,可在降雨時將地面積水導入其中,待雨勢減緩後再抽出,達到緩解排水負擔的作用。

閱讀更多:為何築起高堤仍淹水?北大教授廖桂賢:城市韌性不是控制而是共存

張修銘指出,地下道廢除後轉型當滯洪池,會定期檢視機具是否正常,主要支出是抽水機的電費,啟動抽水時才會產生開銷,相較於長期維護閒置地下道,轉型當滯洪池的效益更高。

針對地下道轉型的安全性,新北市養工處橋隧維護科科長黃柏升表示,每座地下道在改建為滯洪池前,都會先與水利局討論,確認結構安全與防水性,例如永貞路與竹林路口的地下道,改建前有經過完整檢測,確保不會有滲漏問題,才正式封閉並轉作滯洪使用。封閉後,路面上僅留下類似孔蓋等裝置,人行動線變順暢,對輪椅族更友善。

永貞路竹林路口的人行地下道封閉後改為滯洪池,發揮剩餘價值,並減輕排水系統的負擔。拆除後行人空間更寬廣,市容也更美觀。 圖/張策攝影

永貞路竹林路口的人行地下道封閉後改為滯洪池,發揮剩餘價值,並減輕排水系統的負擔。 圖/張策攝影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水利局 新北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