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染」是什麼顏色?日本「柿渋」用大自然延續抗菌、防腐的千年智慧
7月炎炎夏日,滋賀縣的一座溫室,室內溫度高達攝氏45度,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特殊的濕氣——來自深橘紅色的液體「柿渋」,這是一種使用日本柿子製作的天然染料,在日本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古代智慧!如何用「柿渋」強化木材、紙張與織品?
「柿渋(かきしぶ)」是指擠壓尚未成熟、青綠色的澀柿,萃取出汁液,再經由2至3年的發酵、熟成後,得到的一種紅褐色液體。由於澀柿含有大量的柿單寧,具有抗菌、防水、防腐、驅蟲、除臭、吸附甲醛等功效,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木材、和紙與天然織品上,作為強化家具防腐防水的塗劑。
在滋賀縣經營「渋Nosuke」、大前染色工坊的第二代工匠,今年72歲的大前清(Kiyoshi Omae)指出,柿渋具有不易察覺的特殊功能,「你不會注意到它的作用,就像一道隱形屏障,為空氣創造保護和過濾效果。」他說道。
與藍染接觸空氣氧化後呈現深藍色不同,擁有柿單寧的柿渋染,在經陽光照射後會產生橘色、琥珀色、棕色等色調,因此也被稱為「太陽之染」。若搭配鐵進行處理,色調就會偏向灰色或黑色。
自然與工藝的結合:柿渋如何實現環保生產?
製作柿渋染的織品,需要經過染色、脫水與乾燥3階段。根據所需的顏色和深度,這個循環最多可能重複3次。
大前清強調,「這基本上是一種完全永續的生產方法。我希望在生產過程中擁抱自然資源。」大前從脫水機提取出多餘的柿渋液體會反覆使用,並利用大型溫室自然乾燥,充足的自然光線也能夠活化單寧,同時保護織品免受風吹、動物和昆蟲侵擾。
人口老化衝擊...傳統工藝可能消亡
大前染色工坊位於滋賀縣東近江市,也是日本唯一曾同時生產3種主要紡織品(棉、絲和麻)的地區。這要歸功於鄰近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豐沛的水源和高濕度,為生產紡織品提供了理想條件。
然而,隨著廉價且大量生產的合成布料問世,當地紡織產業需求大量減少,柿渋染料的未來也直接受到日本人口老化衝擊。
不僅如此,大前清進一步指出,「柿子通常種植在山坡,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往往需要人工採摘果實,這種工作現在已經不太受歡迎了。」此外,黑熊出沒越來越頻繁,也為種植柿子的農民增添危險因素。
永續價值會成為助力嗎?柿渋的現代化挑戰
大前清表示,「目前只剩下3家製造商能以工業規模生產這種液體。」目前約有45%的柿渋供應給像大前這樣的紡織工人,其餘55%則用於食品生產。柿子富含抗氧化劑和抗發炎成分,在歷史上曾被用作民間藥物,且柿渋汁還可以用作健康補充品、肥皂和芳香噴霧的成分之一。
大前清認為,市場最終將決定整體的趨勢走向,他相信柿渋染的環保特性,是延續這項工藝生命的關鍵,「這項技術已經存在了1千年,我希望它能繼續傳承,並傳給下一代。」
參考資料:
- The Japan Times,(2025年11月1日),Sun-dried and sustainable, Japan’s persimmon dye lives o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