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局內人-她盼:讓原民坐上氣候變遷談判桌
「我們往往把原住民當成氣候變遷衝擊的受害者,其實忽略了原住民族在生存或應變時具備的韌性。」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長洪簡廷卉(Tuhi Martukaw)說。
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長洪簡廷卉,另一個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前原住民電視台主播及國際新聞記者。過去十多年,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UNPFII)都看得到洪簡廷卉為台灣國際空間奮鬥的身影。
雖然面對打壓,還曾被聯合國換證人員丟回護照嗆「你的護照不是有效證件,台灣不是一個國家」,短講時出現不知名黑衣人,她還是想盡辦法突圍,並連續多年被選任為UNPFII「全球原住民青年工作小組」主席,協調各國原住民青年代表。
討論永續議題 該把原住民納入利害關係
洪簡廷卉在一個原漢背景家庭長大,政大外交系畢業後,前往德國漢堡大學主攻研究歐盟生質能源政策對於印尼、馬來西亞、哥倫比亞等國原住民族的影響。「為了提煉生質油,這些國家砍伐原始森林,改為單一種植棕櫚樹,並且強迫居住於森林中的原住民族人搬遷,造成族人的流離失所。」
翻遍世界各國的案例,她回到台灣卻發現大家在談論氣候變遷時,邏輯好像有點「怪怪的」,好像把環境永續的概念入法之後,時空就凍結在那一刻,沒有繼續隨著國際上的討論做滾動調整。
洪簡廷卉解釋,永續發展概念,在國際間仍在不斷討論、改變,需要全盤納入利益相關人意見,並共同協商的夥伴關係。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近期防疫策略,也應該考慮「人權」、「族群」等的因子。
來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人在2008年所成立的「國際原住民族氣候變遷論壇」(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Peoples Forum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IFPCC),長期倡議需要將原住民族權利納入氣候變遷相關協定和指導方針中,包括2015年《巴黎協議》。
何以必須如此?她說明,以爭議多時的台東知本光電案為例,該案有很多土地是卡大地布部落卑南族人所主張的傳統領域,但這個案子卻沒有把原住民族放在對等協商夥伴的位子。
現行的制度使得原住民族往往淪為「同意權提款機」,也讓族人好像只能「選邊站」,而失去討論空間,更模糊了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自由、事先、知情和同意(Free, Prior and Informed Consent, FPIC)」原則最主要的合作、共好目標。
「環境、政治和文化是分不開的,不能因為要解決能源問題,而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權利,好像把乾淨能源變成擋箭牌。」洪簡廷卉認為,在制度設計上,應該要讓原住民族有更多事前參與的機會,一起參與規劃,而不是動工前才被詢問同不同意,否則在兩種制度設計、兩種不同設計邏輯之下,也將導致截然不同的發展策略。
因此,洪簡廷卉一直非常強調原住民族應該要能「坐上談判桌」,她不僅幾乎每年都參與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UNPFII),嘗試拓展台灣原住民族的國際參與機會。
原住民傳統智慧 就有永續因子
生活在都市,洪簡廷卉坦言,要真正回到部落才能切身體會到很多問題。現今極端氣候之下,過去幾十年一遇的乾旱、暴雨都很容易讓氣候變化越來越難預測,都會影響到作物栽做的判斷。此外,重大風災迫使的遷村,包括遷移到新地點後,永久屋的空間、區域配置,也造成許多傳統文化、作物種植無法延續。
氣候變遷對原住民生活、族群造成的衝擊,國際間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也已展開討論,甚或有原民部落評估氣候風險並製定應對方案。而台灣原民,也出現類似的作法。例如2015年颱風重創東台灣,很多人家裡屋頂都被吹翻,隔天部落裡就立刻盤點災損和人力,先將破損的地方做緊急處理,「政府的救援抵達之前,很多緊急補救都已經做好」;雨季來臨時時,族人也會自發地監測雨量和溪水暴漲狀況。「台灣原民部落的內聚力和傳統網絡,會讓災害後的重建相對迅速。」他說。
而本就是原住民長年重要傳統的「種子交換」、多元化種植,更能使作物多樣性和保種,避免病蟲害或天然災害;像是「不跟水搶路」、「吃當季食物」、「不傷害土地」,也都是原住民族與土地共存、將自己視為生態一份子的智慧和準則。
環境的衝擊不只是氣候 也該從人為因素著手
然而,氣候變遷僅是外在問題嗎?「這也是持續困擾我的點,就是我們常常在講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但有時候卻會變成把責任都歸咎給氣候變遷,卻迴避自己浪費水、電、排碳的責任,政府也迴避政策未作全盤思考而造成的衝擊,最後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她說。
尤其德國求學時,洪簡廷卉就發現德國人在蓋房子的時候,會考量採光、通風設計,建屋成本雖然比較高,但是往後使用時,消耗的能源就比較少,白天也比較不需要開燈,從前端的生活細節開始投資。
洪簡廷卉說,身為一個倡議者,她常常思考如何用更生活化、更貼近人的方式,讓族人和民眾了解氣候變遷的重要性。她建議,大家可以從生活上的小細節做起,例如簡單的做到節約能源,氣候變遷就不再是聯合國倡議那麼遙遠的議題,而是關係到自身生存的實踐。
延伸閱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