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地球重啟,更該注意經濟與環境的平衡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危機席捲全球,不僅突破疆界藩籬、影響了數十億人生活,甚至癱瘓全球經濟。此次疫情顯示,系統性的風險所帶來的影響不斷增加,而既有的體制在面對已知的危機降臨時,也無法充分準備及應對。這似乎與我們長久以來所面臨的另一個全球性議題—氣候變遷,有異曲同工之處。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總經理李宜樺表示,在疫情穩定後,全球社會如何在未來十年重整步伐,採取行動,將是解決氣候變遷的關鍵因素。資誠針對未來十年中,國際局勢變動對氣候議題的影響及企業如何化氣候危機為轉機,提出五大觀察及建議:
一、審慎引導數兆經濟振興資金
因應疫情後經濟復甦,各國紛紛斥資投入振興基金,更多綠能復甦方案的訴求也與日俱增。政府在振興計畫中對於基礎建設,商業活動以及科技投資等投入,應與政府未來十年投入關鍵氣候議題的方向一致。經濟振興方案中的稅制改革,可能會是最具影響力的關鍵,例如中國大陸預計提供稅收豁免和補貼給新能源車輛,英國則是增加大型多用途車輛的稅收,及提升電動車的購買誘因。在石油價格低迷的時候,政府可以審慎評估是否重新調整和分配高額的化石燃料補貼。相較於在未來的十年或二十年間,投資過時技術(例如新的燃煤電廠)造成績效不彰或甚至資產損失等後果,振興方案中若將資金投資於基礎建設和科技發展計畫,不但能夠創造潔淨能源的就業機會並提升其營收,也可提升能源的有效運用和促進永續運輸發展等雙贏局面。
二、重新檢視政府的角色和氣候議題的迫切性
疫情蔓延期間,各國政府的角色已然重塑。社會大眾因應新冠肺炎的威脅,願意接納政府高度介入生活。而氣候變遷議題也需要同樣規模甚至更廣泛的政府介入,即使當下有緊迫的經濟問題也不應拖延。目前全球應當關注,重建綠色永續的秩序會如何刺激經濟復甦以及提升就業機會。
歐盟已經正式表態,歐洲將如期實踐更高規格的2030年氣候目標,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且綠色金融亦將為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關鍵焦點。然而,歐洲以外的地區,也存在以經濟需求為優先,未能顧及改善氣候議題的國家,例如日本就決定暫緩提高該國的氣候實踐目標。當困境持續越久,不斷惡化的經濟衰退和債務,以及停滯的消費和投資,都會讓處理災難支援和人民福利以外的問題更具挑戰性。
三、從企業紓困著手,盤點企業應對氣候變遷的策略
當政府決意為企業規範紓困條件或建立長期資助計畫時,企業面對未來危機的應變能力將因此受到檢視—包含應對氣候變遷的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遭遇財務危機的企業如航空、原油、氣體燃料和物流運輸等,同時也是高汙染排放者,政府加諸在這些企業的規範,會要求這些企業具備面對氣候風險的應變力和轉型,以因應低碳未來的韌性。
四、重設企業應變能力和充實ESG內涵
在後疫情時代,新冠肺炎的嚴峻教訓,會加速市場和董事會定義系統性風險的代價,尤其是氣候變遷風險中的實體風險以及轉型風險。另外,這也會連帶的促使企業加速對氣候風險的治理與揭露,並讓ESG概念更廣為人知。
五、驅動新商業模式
新冠肺炎已大幅改變商業運作常態,並創造新的趨勢,如果能夠持續一段時間,將會直接減少碳排放;包含遠距辦公、與日俱增的數位社群聯繫、近岸生產、區域化和國有化供應鏈,呼應「在地生產」的口號等。這些措施均能持續減少運輸需求和碳排放。除此之外,加速生產線及零售業的自動化,除了能減少碳排放,也能讓企業得以度過這場險峻的危機。
李宜樺強調,政府和企業都需要自新冠肺炎的危機中成長,讓彈性、應變能力和永續能力都更勝以往。新冠肺炎不僅帶來一時的經濟停擺,鑒於經濟復甦需要多年的時間,後遺症將會根本的重塑社會及產業型態。當經濟活動逐漸重新回到正軌,對於政府和企業來說,不僅僅是要重建更美好的局勢,更要戰勝氣候變遷危機。
延伸閱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