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隻、蚯蚓、黑水虻總動員!高中英語老師打造零廢棄的「全循環農業」
在台中大甲的明桂蔬果園,英語教師林佩宜以「全循環農業」模式,實踐一種不依賴化學肥料與農藥的耕作方式。她選擇在父親留下的河床地種植蔬果,透過回收廢棧板與竹竿建造雞舍,以廚餘、過期食品與貓狗糞便製成天然肥料,並養殖蚯蚓與黑水虻協助堆肥與處理有機廢棄物;雞隻則參與翻土與堆肥過程,形成一個低成本、資源再利用的農業循環系統。
林佩宜目前是苑裡高中的英語老師,平日下課後與週末,她便往返於學校與農場之間,投入農務工作。她曾任職於貿易銷售產業,累積了跨領域的職場經驗,也為未來農產品的銷售與行銷奠定基礎。早在多年前,她就在自家頂樓嘗試種植草莓,並主動研究各種栽種方法,逐步對永續農業產生濃厚興趣。
父親過世後,她決定接手家族農地,利用課餘與假期時間著手整理與耕作,進而踏上農場經營之路。而她的丈夫馮哲星,原本從事自行車產業,因疫情離職後,轉任為農場的全職經營者,主要負責日常管理與農務勞動。夫妻倆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一同經營「明桂蔬果園」的農產品銷售與社群平台,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農業模式。
在河床上種菜 挖掘蓄水池改變積水困境
明桂蔬果園所處的土地,並非一般肥沃的良田,而是一片典型的河床地。僅約三十公分的表土層下方,是厚重的砂石層,保水性極差。每逢下雨,這片土地就容易積水成災,因此長期以來主要種植水稻與芋頭等耐水性作物。當林佩宜決定在這樣的地勢上種植蔬菜時,首要面對的挑戰,便是「河床地易淹水」這個根本問題。
她坦言:「種菜它很容易淹水,菜很怕淹。」為了順應土地條件、又不希望大規模動工,她選擇以自然、友善環境的方式處理排水問題——在田埂邊挖設小型蓄水池以及溝渠。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水坑,在雨季發揮了引流與儲水的雙重功效,減緩田地積水、降低農作損壞的風險。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蓄水池還吸引了青蛙前來棲息,無形中建立起一條天然的害蟲防線。「青蛙是害蟲剋星之一,我又多了個好幫手,」林佩宜笑著說。
此外,水池也改善了土壤遇雨後易板結、排水不良的狀況,使水分能緩慢滲透土壤,提升保水與透氣性,為蔬菜生長創造出更合適的環境。如今,這些蓄水池中還種植了鳶尾花,美觀又實用,為農田增添一抹柔美的色彩。
用棧板打造雞舍 從回收材料開始
在明桂蔬果園,處處可見資源再利用的巧思。農場的雞舍不是傳統的磚瓦或鋼筋建築,而是由一塊塊回收的廢棄棧板以及木材拼接而成。「我們都是自己DIY的,沒有像外面那種一次就蓋好一整排的大雞舍,」林佩宜說。使用廢棧板,不僅節省開支,也符合她推行永續農業的初衷。更重要的是,這是她第一次養雞,選擇回收材料邊做邊試,萬一失敗也不至於造成太大損失,壓力自然小了許多。
隨著雞蛋需求越來越高,他們才逐步擴建雞舍、增加雞隻數量。林佩宜和馮哲星經常上 Facebook 社團尋找、聯繫提供者,再開車一趟趟將木板和建材搬回農場。每一塊木板、每一根柱子,都由他們親手尋來、搬運。在林佩宜眼中,那些被人丟棄的廢料,反而是農場最實用、也最富創意的素材。
除了棧板,他們還大量運用竹桿與牧草桿。靈感來自她拜訪的一位熟稔竹材應用的農友,推薦她試試牧草桿。牧草桿的生長速度比竹子快,因高度適中、質地輕盈,拿來做防蟲網的支架也很合適。林佩宜親手試做後,果然效果良好,便也開始廣泛應用在農場的各項設施中。
蚯蚓黑水虻 協助廢棄物華麗轉身
資源再利用的理念,也延伸到了飼養與堆肥系統之中。林佩宜不購買市售肥料,而是善用超商即期品、廚餘,甚至動物排泄物來製作堆肥。為了減少堆肥的異味、提升分解效率,林佩宜在堆肥中加入枯葉與咖啡渣,並引進了蚯蚓與黑水虻這兩位自然界的分解高手。
蚯蚓被譽為「大地的清道夫」,能將腐爛的有機物轉化為富含養分的蚓糞,成為天然的有機肥料;黑水虻則是食量驚人的腐生昆蟲,其幼蟲能快速分解廚餘、豆渣等廢棄物,排泄物同樣是優質肥料,還能用來餵雞,實現養分與資源的循環利用。
林佩宜還特別提到一種農夫又愛又恨的昆蟲——雞母蟲。雖然牠的成蟲金龜子會造成蟲害,但雞母蟲本身卻能吞食糞便等高氮物質,其排泄物還能促進土壤形成團粒結構,使土壤鬆軟、有彈性、保水性好。「沒有雞母蟲的土才讓我擔心,那通常代表土壤出問題,有怪東西讓牠們不敢來。」她說。
除了微生物與昆蟲的幫忙,雞隻在堆肥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熟成後的堆肥會放養雞群在上面踩踏翻動,取代人工翻堆,省力又高效。但有時候雞會把雞母蟲全吃光。因此,她常等堆肥熟成後再放雞進去吃雞母蟲,雞補充了蛋白質,農夫少了蟲害,「皆大歡喜啊!」她笑說,「要懂得找幫手啊,叫我怎麼能不愛雞呢?」
從質疑到堅持 用有機耕作守護土地
林佩宜以自然資源製成有機肥料,並以人工除草方式維護農地生態,拒絕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盼能在這片土地上實踐友善環境的永續農業。但這樣的選擇在初期引來不少質疑。「剛開始,我們的親戚朋友都覺得我們做不起來,」林佩宜坦言。在長輩眼中,不用農藥就意味著作物可能被蟲吃光、不施化肥則會長不大,許多人認為她是在做白工。
然而,林佩宜始終沒有放棄。她深信土地是有生命的,過度依賴化學投入品將破壞土壤健康,造成長遠的農業危機。她希望透過有機耕作,讓土壤恢復生命力,讓作物自然茁壯,但實踐起來卻遠比理想艱難。沒有農藥加持,農作物經常遭遇蟲害侵襲;不用化肥,作物生長慢、產量也有限。「第一年跟第二年種菜真的是超慘的」,林佩宜回憶。蟲害、泡水問題嚴重,加上經驗不足,種植的蔬菜幾乎全軍覆沒。有時甚至因為收成太少,無法分享給家人,被誤解為「小氣」。
市場競爭也讓她壓力沉重。她種出的蔬菜雖然口感佳、品質優,但外觀不夠漂亮、體型較小,無法與慣行農法種出的作物抗衡。林佩儀說:「像我們種出來的高麗菜雖然很好吃,但是就是比較小,然後我婆婆就會覺得人家的很大,你的很小,就是會被人家比較。」
儘管如此,林佩宜從未放棄。她持續學習新知、調整耕作方式,並從錯誤中累積經驗。她相信,唯有尊重土地、與自然共處,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農業之路。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蚯蚓 廚餘 廢棧板 教師林佩宜打造全循環農業)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