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是生活方式-台灣青年用「SDGs」與全球溝通
2015年,聯合國發布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實施5年後,2020年朝國際社會實踐SDGs的目標,進入最後倒數10年關鍵時期。
這股關注SDGs的熱潮,也吹進企業、學校、青年世代。「亞太青年永續發展訓練計畫」(APYE)台灣區負責人曾華翊,致力推動青年青年與國際接軌,將國際脈動及新知傳遞給大專學子,培養台灣的國際人才,也跨入永續發展領域,創辦「台灣青年永續行動家學院」,串連青年一同加入,讓永續理念在生活中就能落實。
打造屬於台灣人的永續組織
「台灣青年永續行動家學院」在今年3月29日正式成立,選在青年節成立蘊含對「青年世代」的期許。而相對過去在APYE是讓台灣人知道各國在永續發展的努力,曾華翊成立的學院,是屬於台灣人的「永續發展」社會組織。
學院宗旨,「自國際交流為出發點,希望台灣因國際交流,能夠更認識永續發展。」曾華翊說,SDGs在近幾年成為顯學,國際交流變得簡單了。「永續」這一詞彙,讓他開啟與世界合作的機會。這也是他成立學院的初衷,期待台灣青年從交流中體驗文化衝擊,並用不同以往的角度來認識自己的家鄉。
另一方面,希望用更多元方式呈現「永續」。或許有人會認為「永續」是企業責任,不關我的事;也或許有人認為永續發展目標是2030年的事,覺得還是一件遙遠事,「如果有這些觀念就可惜了,將錯過參與台灣社會影響力發生的機會」,因此希望透過多元、輕鬆的「小聚」方式,讓台灣青年意識到,SDGs不再是遠在天邊的名詞,而是與生活習習相關的共同話題。
永續發展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進行永續發展的宣揚過程中很有趣!」曾華翊所創學院定期每個月會以SDGs的單一個目標為聚會主題,邀請各領域專家擔任引言人,號召社會青年、或對該議題有興趣的大學生進行討論,取名「小聚」,簡言之就是一個聊天聚會罷了,「17個目標的故事分享,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機會。」曾華翊總是掛著笑容談論一個看似艱深的議題。
「其實很簡單,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曾華翊強調。例如5月小聚主題談「減塑」,邀請新時尚創辦人帶領青年「動手做」,將塑材循環設計成戒指、項鍊等飾品,時間適逢母親節,以此飾品為禮物,簡單就讓「永續」融入生活中。
又如今年6月適逢畢業季,學院舉辦永續職涯探索系列講座,打破社會認為永續是NGO責任之迷思,提醒永續其實已經是一個工作職涯的選項,透過技嘉科技等企業的實務分享,讓莘莘學子一探永續產業和永續相關職業的前景與風貌。「比較像是從職涯角度跟你說永續工作面貌,以及工作實踐所需的永續技能,更重要的是,這些工作是可以被申請的,永續不再只是條文上的東西。」
學院目前以線下活動為主,從下扎根,讓「永續」這樣一顆小種子,若能種在大家心裡,因而做出小小改變,「就能是一種不一樣的生活型態了。」曾華翊樂此不彼地分享「小聚」一整年的主題規劃,話至「國際合作」更是眼睛發亮、如數家珍,在在顯露對「永續」源源不絕的熱情。
向世界提出解方 創造國際連結
不過,曾華翊的學術專業與永續發展八竿子打不著,又是如何結下不解之緣?這得將時間回溯至2015年9月,那一年聯合國正式發表SDGs,也是在那一年,曾華翊秉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開啟與國際的連結,也是接觸「永續發展」的啟蒙。
曾華翊大學主修企業管理,夢想能在國際環境裡工作,但評估即使在外商企業也得奮鬥一段時日才有機會,與其被動等待,還不如主動想辦法跟外界連結。
2015年7月大學畢業後,他放棄報考研究所,接受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會(AIESEC)的邀約,前往馬來西亞進行為期一年的培訓計畫,與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同聚一堂,腦力激盪地策畫解決馬來西亞社會問題的提案。
曾華翊與團隊經田野調查後發現大馬食物浪費嚴重,因此發起六周的「剩食計畫」,直到2016年6月,決定回台灣,並將該計畫交由團隊繼續執行。雖然計畫已經交接,但在馬來西亞的那一年,卻持續影響曾華翊迄今的人生方向。
「印象很深刻,SDGs發表後,以青年組織代表身分獲邀參與大馬政府的研討會,討論公部門或私部門可以為永續發展做哪些努力。」國際工作的經驗,也讓曾華翊開始思考,在一個全球關注的議題中,台灣的青年能扮演什麼角色?他又能為台灣創造的價值是什麼?
「永續發展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讓我們跟世界有進一步交流,就是單純的交了一個外國朋友,然後分享不同國家在食衣育樂的發展。」台灣目前因為政治打壓而無法真的很國際化,「我無法改變大環境的限制,但我可以主動出擊,用我的方式,為台灣創造更多國際連結。」
找出和跨國夥伴溝通的語言
曾華翊常參加青年活動、有著在馬來西亞與各國共事的經驗,「這是我的資源,我希望可以有所發揮」,因此在學院尚未成立之前,透過APYE舉辦多場小型交流活動,將身旁有志一同地朋友們串連起來,「在此之前,他們可能彼此不認識,但因為永續,有了連結;也因為串連,而透過分享,更進一步知道減塑是怎麼一回事、或者知道該如何為氣候變遷發聲。」
「這就是我認為的永續發展!」曾華翊強調,「永續」是一種溝通的語言,在跨國組織裡,雖然大家來自不同國家,但是我們可能都關注同一個議題,而這議題就開啟了兩個原本不認識的人們,可以就此進行對話、交流,「所以我最喜歡SDGs的第17個目標-全球夥伴(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永續發展不該只是一個目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曾華翊而言,永續發展不是一個專有名詞,也不是一個10年後回報聯合國的國際準則,它只是你我各自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曾華翊選擇了一個與國際接軌的生活型態,迄今依然樂此不彼地努力著。
延伸閱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