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食育比一比 台灣為何只能單打獨鬥?

聯合新聞網 侯俐安

【營養午餐借鏡篇】營養午餐的問題不僅是營養午餐,通常關乎更大的飲食教育、對食物的認識。近年各方努力方向多從學校食農教育、認識當令當地食物著手。不僅在學校做食農教育、在家也可過遊戲、繪本和孩子談食物。



記者姜宜菁/攝影

食育在過去20年來,已經成為全球趨勢。在美國,從1995年起興起「食用校園計畫」,在學校設立菜園,帶領學生種植作物,也將田園變成傳遞知識教室。

日本:全球食育急先鋒

日本2005年訂定「食育基本法」,成全球首個食育立法國家。食育不僅是保留日本飲食傳統、更是面對食安正本清源的解方,更帶著提高糧食自給率的重大責任,成為迎戰全球化、活化偏鄉的重要戰略。

英國:學會料理才畢業

在英國,去年開始,中小學生必須學會20道料理才能畢業。英國教育部認為,啟發孩子對食物的興趣與瞭解,營養均衡概念、基本料理的知識,讓孩子一生受用。

瑞典:每周要上食物課

瑞典讓學童接受「家庭與消費者知識」,每周1小時,教授食物與營養、消費與經濟、環境知識,學生學習如何保存及烹調、食物製造與運輸如何影響環境與健康,並學習低成本食物未必總是最佳選擇。

台灣:催生飲食教育法

台灣近5年接連食安危機,民間催生第一部《綠色飲食教育基本法》呼聲也越來越高。在立法過程中,許多民間團體、政府單位及校園,以各自力量推動食育的力量在全台各地茁壯。

食育 飲食教育 伍麗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