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交距離App-你與確診者的距離?手機怎知道

聯合新聞網 劉嫈楓

台灣疫情升溫,今(14)日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本土案例新增26例,在疫調溯源持續展開之際,各界也呼籲下載由Taiwan AI Labs 與行政院、衛福部共同開發的App「台灣社交距離」(iso載點android載點)。這款App會紀錄用戶最近14天內的接觸史,若用戶曾與確診者位於2公尺內、接觸時間達2分鐘,App會在第一時間發出通知,自動出現警示提醒畫面。

指揮中心推出「台灣社交距離APP」。 圖/取自APP Store

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於去年接受《倡議+》專訪時表示,2020年初疫情爆發,Taiwan AI Labs即著手研發社交距離軟體,並介紹此款軟體的研發理念和運作機制。他解釋:防疫期間有不少創新科技應用,有人擔心將侵犯個人隱私,又或擔心趁著疫情災難當頭,政府「老大哥」跨越紅線。杜奕瑾直言,「社交距離App,沒有這樣的問題。」

傳統認知中,認為有可能侵犯個人隱私的數據蒐集方式,是將透過各種管道、軟體蒐集到的數據,集結後送上傳至單一中心,並藉此分析掌握。然而,顧及隱私疑慮,AI Labs所設計出的App並不蒐集「行為足跡」,而是利用手機本身就有的藍芽訊號作為工具。



利用藍牙訊號,只要彼此在同一時間接觸過,就會透過App在各自手機生成一組Hashed ID「印記」。擁有這組全匿名的「數字碼」,一旦其中有人發現確診個案,於同一時間出現同處的民眾,擔心自己可能接觸過確診個案者,再自行判斷上傳至系統,就能自行下載ID比對。

杜奕瑾解釋,由於沒有行為、沒有個人訊息,留有的僅是一組編碼,方式雷同電腦掃毒。電腦掃毒是使用者從伺服器下載病毒程式到電腦,比對手中檔案是否相應符合,只是在社交距離App中,病毒碼成了確診者可能接觸者的ID碼。

換言之,一切的上傳、比對,全由民眾自行掌控,同時透過訊號數據的掌握,也可去除民眾有時不可說、不能說、或不記得的疫調漏洞。「沒有大數據蒐集、沒有單一中心,社交距離App的模式是去中心化的。」

被稱為「PTT創世神」的杜奕瑾。 圖/陳軍杉攝影

特別考量個人隱私並設計出這款App,杜奕瑾表示,是2020年3月歐美疫情突然暴增,但只能採行如中國一樣封城、禁足等「粗暴」防疫手法。務實而言,有些日常活動根本無需列入封管的對象當中。那時杜奕瑾便開始思考,倘若同樣情形在台灣發生,如何兼顧既定生活、又能保持社交距離安全的防疫。「我就在想科技應該能派上用場,因而有了這款App。」

延伸閱讀

>>跟武漢肺炎比速度 PTT之父杜奕瑾:AI是解方

>>鍵盤救國!PTT之父杜奕瑾:AI識破誰在帶風向

>>當科技開始救國-杜奕瑾搭起「與人互信的AI」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杜奕瑾 台灣社交距離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