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達階段協議-台灣行動已延宕,下步往哪?

聯合新聞網 劉嫈楓

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甫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落幕,會上達成協議,對全球減碳目標究竟推進哪些進程?又如何牽動台灣?

長期關注低碳轉型議題的「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17日舉辦記者會,邀請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立法委員洪申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暐,線上線下同步解析。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右)、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左)...

此次國際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達成數項決議,包括呼籲在2030年前,以2010年為起始點減低45%目標;達成「逐步減少」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並建置全球碳市場。儘管國際仍有聲浪批評本次會議決策者過於軟弱、不夠堅定,但本次會議向世界確立:燃煤時代步向終結的信號已經釋放、會員國將於明年提送新的「國家自定貢獻」(NDCs),並且預計每年被公開檢視。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甫落幕的中美領袖對談,氣候變遷也同樣列入對談重點之一。氣候議題不只是環境的議題,也是攸關全球地緣戰略的議題。台灣氣候議題的討論和推進已遲滯一、二十年,缺乏氣候治理的思維,必須加速趕上。

依據COP26共識,國際要在2030年前達成全球減碳45%,相較於此,現階段台灣減碳目標仍有一段差距。台灣減排目標設定也多集中在能源議題,但包括運輸運具、民生住商、服務消費,甚至農業等部門,也都必須加入減碳和氣候治理的議題之中,「淨零不能只有綠能或能源的討論。」周桂田說。(台大風險中心聲明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 圖/台大風險中心提供

應對氣候變遷不只看減排,更須加緊納入調適作為

許晃雄表示,台灣的氣候治理面對巨大減排目標壓力,必須加速、加大進行。除了各界積極談論的「減排」議題,也必須關注氣候變遷下的「調適作為」。

他指出,已有多個國外研究指出,本世紀末全球將會增溫2.4度C,《自然》雜誌甚至有研究顯示,將升溫3度。許晃雄解釋,倘若升溫數字達如此,可能出現的情境是:台灣的夏天將長達數月;隨著暖化程度越強,極端氣候降雨量不但會增加、強度也會大幅增強;不降雨的機率也會大增,春雨極有可能消失。「對水資源、災害防治都將是巨大挑戰。」他說。

他建議,除了加快氣候行動法立法進程,也應該將「氣候調適」專責篇章納入。此外,仿效英國經驗成立氣候專責獨立委員會,台灣也應該成立氣候專責單位,提供完整專業資訊,才能在減排、氣候調適議題,制定出適當政策。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 圖/台大風險中心提供

台灣2050減排目標 需有清楚政策路徑圖

蕭代基表示,COP26會議氣候協議,雖未設定2050年具體減碳目標,仍有幾項關鍵進展,包括強化並納入2030年減排目標,2050年淨零碳排納入減媒目標,建立市場和非市場的國際合作機制、甲烷減排等。

而市場的合作機制,《京都議定書》曾經論及的碳交易制度,以及非市場的機制雖曾在擬定程序,但國際碳稅將會是各國磋商重點。

蕭代基認為,非聯合國成員國的台灣,雖喪失相關議題的參與和發言權,卻也因置外於國際壓力,延宕了政府、民間的氣候作為。台灣在2050年淨零減排路徑圖將公布,將能彌補過去延宕多年的進程。

除了減排目標路徑圖,台灣政策路徑需要更為清晰,其一是碳定價制度的推動,要透過碳稅、碳費和能源稅進行,並透過碳交易制度雙軌並進來達成。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 圖/台大風險中心提供

此外,他也建議政府,不應該再補貼節能減碳與化石能源產業。蕭代基解釋,過去企業認為推動節能減碳是對社會大眾有利,因此應該獲得政府補貼獎賞,但卻忽略企業在生產所生產製造環境碳排,本就有責任承擔。

他也建議,除了減碳,也必須著手「碳吸收」,並透過碳稅費付費機制,購買除碳服務,並優先以海洋森林濕地進行除碳,不足之處再透過除碳技術輔助。而台灣雖然目前無自身碳交易市場,也可透過與國際結盟,或建立東亞區域的碳交易機制。

減碳不是負擔 也是產業轉型的契機

洪申翰表示,當外界看待減碳議題,都不再視為是諸多營運成本,或外部限制的增加,而是視為產業轉型的一次契機。身為立法部門,他認為法制極為重要,但仍需要進一步授權、政策框架,以及政策工具,才能完成減碳目標。

他也觀察,此次主辦國英國展現絕大企圖心,並在氣候金融、電動車,以及氣候議題的公正轉型都有許多著墨,對比之下台灣要實現減碳目標仍有一段路;另一個排碳來源之一的運輸運具,也是目前台灣減碳目標,中仍未看見的推動重點。

此次COP26國際氣候峰會達成數項決議。長期關注低碳轉型議題的「台大風險社會與政...

張寒瑋表示,溫管法修正勢在必行,也必須將2050年淨零目標入法。她也提醒,台灣減碳目標、減碳政策的路徑圖,有必要加快進展,但修法過程中,仍不應該忽略氣候正義的議題,必須顧及更多利害關係人的共同參與。

延伸閱讀

>>台灣留學生前進COP:受到很大衝擊,台灣需改變

>>COP26協議了什麼?《全球甲烷承諾》中俄沒簽字

>>ESG白話文-COP氣候峰會前,讀懂「減碳」關鍵字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COP26 氣候變遷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環境永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