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浪費暫停鍵 為剩食重新設定

聯合新聞網 邱智慧 (倡議企劃)

大排長龍的排隊人潮、超市空蕩蕩的物架,平凡的食物、衛生紙,突然成為「搶手貨」,在這波新冠肺炎的挑戰中,搶糧的恐懼讓人們開始「惜食」,現在正是人類反思「剩食」問題的最佳時機。《倡議+》特別在世界地球日50周年之際,邀請擅長將剩食轉化成有機肥料的社會企業「元沛農坊」,以及長期支持社會企業的星展銀行,一同探討台灣剩食的現況,並提出解方,讓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剩食模範生」。

台灣環保署則指出,2018年的廚餘回收量達59萬公噸,廚餘桶可堆出1萬3500座...

剩食不處理 成為台灣的骨刺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全球每年浪費掉的食物高達生產量的3分之1,將近1成5的食物在送達通路前就被丟棄;台灣環保署則指出,2018年的廚餘回收量達59萬公噸,廚餘桶可堆出1萬3500座台北101。顯見,食物浪費的問題有多嚴重。

剩食指的就是家戶的廚餘嗎?那麼大家都把飯盡量吃光,是否就可以解決剩食問題?其實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元沛農坊創辦人許又仁解釋,剩食可分為生廚餘和熟廚餘,主要的來源有3種。

「元沛農坊」創辦人許又仁。 圖/陳軍杉攝影

第一類是,過保鮮期沒有販售出的農產品;第二類是,在運送過程中作廢的食物,或加工處理時被淘汰、截切的部分;第三種是餿水,屬於熟廚餘。

「剩食這個問題很微妙,要大不大要小不小,像是身上的一個小骨刺,沒事時不會怎樣,但痛起來就會很不舒服。」許又仁認為,若不積極處理,10、20年後再來回顧,台灣的剩食問題依舊存在。

外國人看台灣 寶島是環保模範生

「台灣對於環境保護非常有熱忱,活在台灣很幸福也很安全。」來自新加坡的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林鑫川透露,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台灣控制得當,讓新加坡的朋友和親戚都忍不住說,在台灣工作的他非常幸運。

在環保領域,台灣更是一位模範生。來台灣兩年的他觀察到,台灣的垃圾分類和廚餘處理都設計的非常好,但還是有進步的空間,例如,剩食問題應該採取更積極的解決方式。

林鑫川發現,食物從生產地、運輸、加工銷售,到飯桌上食用,每個環節都有浪費的可能。舉例來說,根據市場氛圍和口味,有些東西被認為不合格,但仍可以食用,被歸類為醜蔬果,這個環節的浪費就有很大改善空間。

許又仁也認同,台灣在環保這塊是模範生,但卻只做了一半。因台灣從事資源回收已久,回收卻沒有再利用,很多回收的寶特瓶最終送進焚化爐。因此,台灣的下一步必須思考,如何精進回收系統,應該從源頭生產設計時,就要想好終端應該如何處理,才是對環境最友善的方式。

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林鑫川。 圖/陳軍杉攝影

遞出剩食解方 走向不浪費的善循環

為了更有效的解決剩食問題,林鑫川和許又仁分別以國際企業和社會企業的角度提出解方。林鑫川分享,為了減少剩食浪費,星展銀行從內部發起活動。除了不定期攜手如格外農品和鄰鄉良食等社會企業,向農民採購因疫情影響而過剩的蔬果(今年4、5月已協助1,000kg水果免於浪費),更計畫在今年7月每周採購醜蔬果打成果汁,讓同仁補充營養外,更能減少食物浪費。

同時,林鑫川也注意到,台灣傳統尾牙偏好10道以上的菜色,雖然豐富卻常因為量大,造成多數的佳餚被浪費。因此,特別針對內部尾牙設計菜單,減少尾牙料理的數量,將多餘的食材和NGO團體合作,提供給需要的人。例如,今年初就曾和社企「百味人生」合作,為台北車站的街友準備尾牙,讓他們也能溫暖過冬。

許又仁建議,生產者應該在源頭就規劃好農產品全部的旅程。例如,米廠篩選出銷售的一等米和二等米後,剩下的等外米,可透過機器篩出乾淨的碎米,這些剩下的米就可以捐助給社福團體。透過設計,可以讓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被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完全利用,就可以達成食物不浪費的終極目標。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食物零浪費的議題不是高大上的國家政策,而是每個人、每天都可以舉手之勞做出改變的事。在世界地球日50周年,零剩食是地球給出的期中考題之一,如何答題才能終結食物浪費,考驗著人們的智慧。


世界地球日共同夥伴

倡議夥伴

●星展銀行 ( 台灣 )●金百利克拉克 X 舒潔

響應夥伴

●花王(台灣)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汽電共生股份有限公司●DAIKIN大金空調

看更多專題

為地球找出解答,【倡議+】特別企劃:【世界地球日50周年專題】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剩食 終結剩食 循環經濟 星展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