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感源控制 農曆年是關鍵時刻

聯合新聞網 黃基森

非洲豬瘟議題持續延燒,部分地方政府率先禁用廚餘養豬,導致廚餘回收管道變小與清運處理價格飛漲,徒增非洲豬瘟傳播風險。為減低各類傳染病風險,禁止廚餘養豬已成為世界趨勢,隨非洲豬瘟疫情嚴峻,廚餘養豬政策應與時俱進調整,且須兼顧環保公害、產業文化、食安、防疫的平衡。

中國大陸廚餘傳染非洲豬瘟高達3成,其問題在於廚餘的收集、清運與處理等流程所致,在國內環保單位已建立廚餘回收再利用機制,仍有3大問題必須落實,才能確保廚餘妥善再利用。

非洲豬瘟疫情進逼,農委會定調,若非洲豬瘟在國內爆發,就全面禁止用廚餘養豬;圖為昨...

一、廚餘回收再利用量未能反映實際廚餘量:國內對廚餘僅以其範疇做為消費者分類依據。根據統計,廚餘占一般廢棄物的25%;2017年雲林垃圾大戰期間進行破袋發現廚餘高達3成以上。從近5年來廚餘年回收再利用量為58至84萬噸之間,回收再利用率偏低,應針對廚餘來源、種類與廚餘處理方式進行全面性的系統分析,才能規畫禁用廚餘。

二、廚餘回收包括酸臭熟廚餘(未煮熟肉品、動物內臟或無法分類有機物)與魚、肉類:前者非熟廚餘但多納入熟廚餘養豬,如未高溫蒸煮增加傳播風險。

三、廚餘產源複雜且去化方式多元:國內廚餘以產源分類,家戶產生視為一般廢棄物而由清潔隊收集清運,部分地區並未進行分類而逕送至焚化爐焚化,降低爐體壽命。公民營事業機構產生則視為事業廢棄物,須委由有證照之廚餘清運業收集清運,流程造成環境汙染,成本高、品質不穩定且多酸化腐敗臭味等。

農曆年廚餘量多且堆置時間長,未蒸煮或未列管養豬場以廚餘養豬,成為豬瘟的感源擴散關鍵時刻。

廚餘在各國大多被定位為資源,歐洲與日本等先進國家均已將農業、食品廢棄物與生活廚餘整合規畫,而由政府設置區域有機堆肥廠、厭氧醱酵沼氣槽或生質能源廠等科技化技術來達到資源循環再生,採用廚餘養豬僅是回收再利用。為符合國際潮流,應朝回收再生的資源循環經濟,加速朝生化處理廚餘和厭氧消化的循環經濟價值鏈,並開拓廚餘(半)成品通路,才能避免廚餘成為各類傳染病的感染源。


訂閱《倡議+》,投稿成為倡議家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非洲豬瘟 農委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