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兒少氣候行動派 台灣老師推「有感」氣候變遷教育

讓學生對氣候變遷有感,是實踐氣候教育的第一步。 圖/蔡宗儒攝影、陳靖宜設計
讓學生對氣候變遷有感,是實踐氣候教育的第一步。 圖/蔡宗儒攝影、陳靖宜設計

本文轉載自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台北市中山國中七年級生正忙著量測家中木製家具尺寸、確認它來自哪種樹木。指尖滑過表格上數字,加減乘除就為了搞清楚這套桌椅存了多少二氧化碳。這是他們的期末作業。

中山國中生物教師楊雅然運用「校訂課程 」,把一般科目沒有機會深入教的氣候變遷,設計成一學期的課,除了認識溫室氣體及潛在災害,更重要是連結生活:楊雅然教學生計算家中木製家具的存碳量,學生還必須提出一周的「低碳生活計畫」並分享執行心得。

台北市中山國中生物教師楊雅然在「未來教室」進行氣候教育課程。 圖/蔡宗儒攝影
台北市中山國中生物教師楊雅然在「未來教室」進行氣候教育課程。 圖/蔡宗儒攝影

台北市中山國中生物教師楊雅然結合數位教學,讓學生認識氣候危機。 圖/蔡宗儒攝影
台北市中山國中生物教師楊雅然結合數位教學,讓學生認識氣候危機。 圖/蔡宗儒攝影

學生們親自蒐集資訊、分組討論,完成「溫室氣體」填答活動。 圖/蔡宗儒攝影
學生們親自蒐集資訊、分組討論,完成「溫室氣體」填答活動。 圖/蔡宗儒攝影

楊雅然轉述學生心得:「學生訝異家裡大木桌能封存的碳,和平常開冷氣、搭電梯的排放量不成正比。」正在修課的七年級學生李崇光說:「以前覺得盡量開冷氣沒差,現在發現地球已熱到無法承受,好像該做些什麼來改進。」

等待課綱調整緩不濟急,重視氣候變遷的教育工作者主動挽起袖子行動。

氣候危機,先讓人「有感」

要把氣候變遷從遙遠冰河送到教室門口,得從師生日常生活裡搭橋。

投入青年氣候倡議四年多的台大生傳系學生王淨舜說:「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很多,除非影響到切身權益,否則平白要人關注氣候議題,很難。」

王淨舜認為,成功的氣候教育除了提供正確知識,最好還能和學生討論生活經驗與感受,才能讓他和議題產生連結。

王淨舜(右二)高中時因課外活動接觸氣候議題,回學校發起響應行動。 圖/李鈺婷攝影、王淨舜提供
王淨舜(右二)高中時因課外活動接觸氣候議題,回學校發起響應行動。 圖/李鈺婷攝影、王淨舜提供

說服老師教氣候變遷,一樣要先拉近「與議題的距離」。

綠色和平區域專案主任黃尚卿帶著只有三人的團隊推廣氣候教育,三年來建置了30門線上主題式課程,走遍各縣市50間學校講課。黃尚卿觀察,中小學師生普遍覺得氣候變遷距離遙遠。黃尚卿笑說,她會設法激發老師的「教育愛」,「你捨得你的孩子未來在升溫三度的世界下生存嗎?他們體育課要怎麼上?」先讓老師意識到事情嚴重,後續談教學資源與方法才有效果。

綠色和平區域專案主任黃尚卿介紹團隊設計的氣候遊戲和教案。 圖/蔡宗儒攝影
綠色和平區域專案主任黃尚卿介紹團隊設計的氣候遊戲和教案。 圖/蔡宗儒攝影

我出社會時,地球還在嗎?

各地極端氣候不斷,台北市明德國小自然教師吳柏菱會在課堂上補充氣候危機的新聞。兩年前適逢台灣南部「百年大旱」,連日月潭都見底。當時的學生李亭儀因此注意到氣候變遷近在眼前。


「照現在地球升溫的速度,到我出社會時就會超過1.5℃,想到就覺得害怕。」13歲的李亭儀說。

在吳柏菱指導下,李亭儀蒐集自己出生前後各12年的數據,探究近24年來台灣的氣候變遷情形。

李亭儀研究發現,近六年北中南月均溫明顯上升,台北測站出現警報高溫的年平均日數增加二倍,過去罕見的38℃以上高溫日,也從夏季往春季和秋季擴展。

台北市明德國小教師吳柏菱會在上課時,額外補充氣候變遷新聞資訊。 圖/蔡宗儒攝影
台北市明德國小教師吳柏菱會在上課時,額外補充氣候變遷新聞資訊。 圖/蔡宗儒攝影

吳柏菱(左)指導李亭儀(右)探究氣候變遷議題。 圖/蔡宗儒攝影
吳柏菱(左)指導李亭儀(右)探究氣候變遷議題。 圖/蔡宗儒攝影

李亭儀以線上簡報說明氣候變遷研究發現。 圖/李亭儀提供
李亭儀以線上簡報說明氣候變遷研究發現。 圖/李亭儀提供

李亭儀說:「真實情況比新聞還要劇烈。」國中生力量還有限,她先提醒自己養成環保的生活習慣。

吳柏菱說,小學生不見得要先了解多深奧的科學原理才能對現象有感,「會想去追究知識是因為有好奇的事情。」

李亭儀的經驗可以印證吳柏菱的話。她回憶,當時從數據裡赫然發現台北達高溫警報的天數比靠近熱帶的台中還多,「一開始當然以為自己弄錯,深入研究才順勢學到『熱島效應』。」

吳柏菱認為,學生了解氣候危機後有所擔憂很正常,但老師要訓練他們判讀資訊、解決問題的科學素養。她說:「教氣候變遷不是要讓學生覺得完蛋,而是想告訴他們『猶有可能』。」

上一堂「客製化」氣候課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講師進到小學班級推廣氣候知識。 圖/張寒瑋提供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講師進到小學班級推廣氣候知識。 圖/張寒瑋提供

既然讓學生有感是關鍵,不同背景的學生自然需要不同誘因。

關注氣候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台灣青年氣候聯盟自2019年起,派出青年講師到各級學校演講、上課。理事長張寒瑋說,每次接觸孩子前,團隊都會先和校方開會,了解當地環境和學生需求,「客製化」讓學生感同身受的氣候課。

他們和深受都市高溫影響的學生,討論兼顧環境的冷氣使用公約、和農村學生談周邊產業受到的衝擊。

進到小學,青年講師們用「颱風假越來越少」的話題引發學生興趣;面對關切職涯的高職生,談的是風電產業人才需求,乃至「綠色就業」趨勢。

「其實學生對氣候變遷大致有概念,只講這些不夠,他們會想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能創造哪些價值。」張寒瑋說。

解決在地問題,小學生化身氣候行動家

李麗娟(左一)和金門縣工務處人員帶領小學生探勘易積淹水區域。 圖/金門中正國小提供
李麗娟(左一)和金門縣工務處人員帶領小學生探勘易積淹水區域。 圖/金門中正國小提供

視角轉到離島,金門縣中正國小教師李麗娟有十幾年指導學生做科展的經驗,作品都從金門在地問題出發,像是把漫天紛飛的金紙灰變成透氣建材、酒廠廢瓶做成水泥砂漿。

近年金門旱澇失衡情況嚴重, 一下雨便有高度淹水風險,幾年前的雨天,單日就下了金門1/5的雨量。去(2022)年,李麗娟和四個孩子嘗試為此思考解方,實踐「氣候調適」。

除了一般科展必經的研究與實驗過程,李麗娟與學生還走出校園,向消防局、工務處救災專家、在地學者請益,從中發現強降雨難以控制,改善排水更是當務之急。

經過一年工夫,小學生們設計出「智慧格柵」,當強降水發生時,隱藏在鋁製水溝格柵下的滑輪裝置,能自動把格柵抬高,積水更容易排入地下滯洪系統,縮短淹水面積及時間,減少意外發生。

中正國小學生手繪的「智慧格柵」設計圖。 圖/金門中正國小提供
中正國小學生手繪的「智慧格柵」設計圖。 圖/金門中正國小提供

李麗娟邀請金門大學教授入校指導學生。 圖/金門中正國小提供
李麗娟邀請金門大學教授入校指導學生。 圖/金門中正國小提供

研究完成後,李麗娟帶孩子進縣府報告成果,「縣長當面讚美孩子們看見在地問題,還說會考慮應用可能。」她感激地說,過程裡有很多人協助成就孩子,「我們採訪的專家都相信這群孩子是『來真的』,毫無保留的貢獻經驗。」

李麗娟表示,「我不敢說成品有多偉大,但一定會讓孩子開始關心在地的問題,而且有解決的自信。」大人用專業經驗和資源,交給孩子改變命運的能力,是落實在生活中最好的氣候教育。

拉近氣候變遷議題與學生的距離,孩子們才會有力量把毀滅的終局推得更遠。


本文授權轉載自《願景工程》(原文為:【氣候教育等大人】生活化、在地化,培養兒少氣候「行動派」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美國勞動市場大洗牌!4年湧入900多萬移民人口 相等於前10年的移民總和

美國勞動市場大洗牌!4年湧入900多萬移民人口 相等於前10年的移民總和

禍不單行…印度洪災襲擊還不夠 還有滿街鱷魚出來逛大街

禍不單行…印度洪災襲擊還不夠 還有滿街鱷魚出來逛大街

台南7棵百年南洋杉遭無預警砍除!公民團體怒指「未救先砍」

台南7棵百年南洋杉遭無預警砍除!公民團體怒指「未救先砍」

竹林碳匯門檻引爭議 20%還是50%?專家意見分歧

竹林碳匯門檻引爭議 20%還是50%?專家意見分歧

最新文章

雜學校10年孵化無數新創團隊 蘇仰志下一步盼「經驗輸出」

雜學校10年孵化無數新創團隊 蘇仰志下一步盼「經驗輸出」

兒少陷入社群沉迷、恐慌 調查:近3成每週使用超過42小時

兒少陷入社群沉迷、恐慌 調查:近3成每週使用超過42小時

校園自殺攀升-高中職「身心調適假」 8月上路 每學期可請3天

校園自殺攀升-高中職「身心調適假」 8月上路 每學期可請3天

兒童網路霸凌比例增 董氏籲注意情緒、「12點引導」劃下社群邊界

兒童網路霸凌比例增 董氏籲注意情緒、「12點引導」劃下社群邊界

網路社群加重容貌焦慮 兒盟調查:近7成青少年對外表不滿意

網路社群加重容貌焦慮 兒盟調查:近7成青少年對外表不滿意

邊緣青年登台演出「自傳劇」 戲劇治療不只抒發情緒也紓解困境

邊緣青年登台演出「自傳劇」 戲劇治療不只抒發情緒也紓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