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後該原地重建還是遷村?回顧莫拉克教訓 缺乏配套重挫原民自主性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2025年9月下旬,台灣花蓮縣馬太鞍溪沿岸區域爆發嚴重洪災。 圖/報系資料照
2025年9月下旬,台灣花蓮縣馬太鞍溪沿岸區域爆發嚴重洪災。 圖/報系資料照

編按:2025年9月,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光復鄉瞬間淹沒在10萬噸淤泥之中。災後2個月,對於後續安置,部落居民、花蓮縣府對於要在原地蓋永久屋重建或是遷村,仍看法不一。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後,台灣也曾深陷「計畫導向」的重建框架,然而這些規劃是否有真正回應居民需求呢?《小鄉的志業》一書透過莫拉克風災的長期追蹤,讓我們看見災難這面鏡子,如何照見制度的盲點。

政府急於宣稱災後成功重建 卻忽略長期浮現的深層問題

公部門的重建工作若缺乏後續積累和開展的觀念,這樣的情形會讓災後重建被限縮在一個又一個活動辦理或是方案執行,而無法有不同的思考、視野或是提升,資源無法被善加利用。

長久下來,對公民社會的養成相當不利。社區原是公民組織,若按著政府框架操課,則無法貼近居民的需求,也無能力扣緊重建的重要議題:

社區跟著計劃走,因著計畫為導向,我覺得這跟臺灣長久的社區發展都是以政府計劃為導向、而非以需求為導向,社區已經長久被訓練,你要做什麼就看有什麼計畫就去做什麼;可是並沒有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社區工作的技術取向,無法因應災後重建需求,但政府政策多著眼於時效和短期內完成,易限縮社區進行軟性和淺層議題,而無法達至結構變革,也有社區組織因資源而成立:

莫拉克之後其實也成立了不少新的重建團體,大概都因為看到資源所以就號召了一群人組社團吧,坦白講要組社團其實不困難。他們也承接了不少的計畫,但是我們看到現在大概都已經停擺了。

歷次災變,作者們進行研究共同印象為政府資源下放過於樣板化,導致中央出錢社區完成計畫的僵化模式,中央政府和社區仍是從屬關係,補助反變成框架,為求績效各社區依照補助而行,社區反而失去在地特性。

小鄉們提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急於抹去災難的記憶,重建時間政府設定5年,5年後就急於抹去風災痕跡,重建人力被要求解散,以象徵重建竟功,然而許多問題是5年後方浮現。

政府只蓋房子、遷村沒配套 原住民的生計和文化怎麼辦?

中央政府強制遷村和永久屋政策,是莫拉克風災中最大的爭議,學者批判該「永久屋」興建計畫是政府在「災害治理」過程中退位,由大型NGO強勢主導的重建(曾旭正,2010;陳惠民,2012),這樣的強制結果重挫原住民的自主性,也將山林遭破壞之責歸諸原住民,是「慈善暴力」(benevolence violence)(蔡志偉,2009)。丘延亮(2010)指出,風災之所以造成嚴重的土石,是過度濫墾濫伐的結果,是政府長期以來對山林剝削獲利的後果。

也有學者質疑遷村是國家為了打造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環境的作為(鄭瑋寧,2009);或是認為該政策背後有「平地比較安全」的誤認和盲點,也隱藏「便於管理」的統治思維,或不願耗費資源在「沒有經濟利益山區」的私心(陳永龍,2010)。

這些研究突顯政府政策的環境不正義議題,如Kapucu(2005)指出一個缺乏協調、溝通、全面規劃、忽略受災者聲音的政策只會加劇天然災難的影響,創造更為嚴重的人為災難。

莫拉克風災永久屋的物理空間與硬體設施,缺乏對原住民與農民生活方式與文化的敏感度,部分原住民選擇返回部落重建家園,土地對他們除了生計所繫也包含文化傳承,小鄉們觀察:

永久屋區對災民的經濟跟生計,政府是沒有配套的,大家從山上搬下來,就業機會除了臨工,周邊沒有任何的生產活動,包括給大家土地去種植,其實都沒有辦法。這些災民過去在原鄉都是務農,他們被迫離開他們賴以為生的土地,生產、生計、經濟在災後就完全跟他們熟悉的、本來有的生存資源是整個被切斷。

本來信仰機制和公共空間,也沒有及時一起補進去,生活機能其實也沒有。「家」應該是大家生活的地方,生活相對有很多需求,可是當房子蓋好後機能都完全沒有,慈濟的管理又限制大家通通都不能。

永久屋區部分招商廠商跑路,現在就變成蚊子館;活動中心不是你想用就用,那邊是公所管理,到這兩年最大的問題是,房子當初蓋得很快,會有自來水排出來是黃色的不能飲用、房子開始會漏水、牆壁龜裂,種種本身房子結構的問題。這一兩年治安問題開始產生,比較暗,然後房子會被打開,停在家外面的車子會莫名被敲玻璃,家戶住得很近,會有貼身衣物被偷,或是偷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老人照顧的議題。老人家離開熟悉的環境,原本在部落裡面,還可以去種田、種菜,對老人家來講是一種很重要的活動,可是來到這老人家都沒事情做,加上大人都沒有生計,根本無暇去管孩子,產生家庭經濟的問題、子女照顧與教養問題及災後家庭適應問題。

部落居民因莫拉克風災搬遷永久屋,卻受《莫拉克重建條例》限制建蔽率,無法加蓋,成了「長不大的部落」。 圖/報系資料照
部落居民因莫拉克風災搬遷永久屋,卻受《莫拉克重建條例》限制建蔽率,無法加蓋,成了「長不大的部落」。 圖/報系資料照

台東縣的莫拉克風災永久屋,在災後12年經原民會核定結構老舊,全縣共有191戶需啟動修繕工程。 圖/報系資料照
台東縣的莫拉克風災永久屋,在災後12年經原民會核定結構老舊,全縣共有191戶需啟動修繕工程。 圖/報系資料照

弱勢漢人才是被忽略的群體?人為災難更甚於天災?

風災發生後政府將「強制遷居、遷村」納為法律條文,甚至成為重建政策的主軸,學者批評此為國土規劃而剝奪災民返鄉經營的權利(謝志誠等,2012),因此也造成重建過程中抗爭連連,或加深受災民眾不安和身心問題,政策所造成的人為災難更甚於自然災難(謝文中等,2010)。小鄉和協力夥伴也觀察到,弱勢漢人在風災資源配置過程中,反而是被忽視的:

資源在分配的時候,原鄉都有特殊的比重,就是在重建或是一些資源分配上原住民反而有更多的保障和資源。弱勢漢人反而是被忽略的一個族群,一些比較弱勢的漢人在災後反而更弱勢。

小鄉提醒分配是社會正義重要一環。災難反映結構性的社會和環境不均(Dominell,2012),因此社會區隔、人本的價值和永續觀點都必須融入災後長期重建的實踐。

《小鄉的志業:在地深耕的實踐智慧》。 圖/新銳文創提供
《小鄉的志業:在地深耕的實踐智慧》。 圖/新銳文創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風災後該原地重建還是遷村?回顧莫拉克教訓 缺乏配套重挫原民自主性

風災後該原地重建還是遷村?回顧莫拉克教訓 缺乏配套重挫原民自主性

航太巨頭轉向地下?波音攜手新創企業封存10萬噸碳排 尋找SAF替代方案

航太巨頭轉向地下?波音攜手新創企業封存10萬噸碳排 尋找SAF替代方案

英國終結難民「黃金門票」!庇護者居留申請等待期 從5年延長至20年

英國終結難民「黃金門票」!庇護者居留申請等待期 從5年延長至20年

全球甲烷減量不如預期...專家示警:台灣身為進口國必須有所作為

全球甲烷減量不如預期...專家示警:台灣身為進口國必須有所作為

最新文章

風災後該原地重建還是遷村?回顧莫拉克教訓 缺乏配套重挫原民自主性

風災後該原地重建還是遷村?回顧莫拉克教訓 缺乏配套重挫原民自主性

南投多處天空步道退燒變千萬垃圾?縣府:部分拆除、部分修復

南投多處天空步道退燒變千萬垃圾?縣府:部分拆除、部分修復

莫拉克災後重建的觀光只會複製脆弱?部落反思:擺脫利潤優先

莫拉克災後重建的觀光只會複製脆弱?部落反思:擺脫利潤優先

每年70萬噸廚餘可以去哪? 專家:建議參考日本「事業廚餘飼料化」

每年70萬噸廚餘可以去哪? 專家:建議參考日本「事業廚餘飼料化」

花蓮垃圾場「燒」不停!今年已發生11起火警 鋰電池、火種是元兇

花蓮垃圾場「燒」不停!今年已發生11起火警 鋰電池、火種是元兇

聖誕老人效應...旅遊業擴大如何蠶食芬蘭「拉普蘭區」的自然景觀

聖誕老人效應...旅遊業擴大如何蠶食芬蘭「拉普蘭區」的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