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星巴克、藍瓶愛挑老宅開店?活化歷史建築竟有助節能減碳
放眼大稻埕、博愛特區的城中,以及萬華老街,連綿的老屋都是訴說著台北市的斷代史。台北市總計有500多處的文化資產,持續著手修復再利用,學者表示,古蹟或歷史建築的再利用不僅是觀光,更有著淨零碳排的節能效益,而保存文化也象徵城市文明開化,更增加對城市的認同。
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李東明說,從觀光的角度來看,各國觀光客造訪台灣,除了101之外,不會想要走訪高樓大廈,反而是想探訪台灣特色的建築,這也是星巴克、藍瓶咖啡(Blue Bottle)喜好挑選古蹟等老宅駐點,就是發現建物能夠吸引喜愛喝咖啡的顧客。
再者,古蹟或歷史建築的再利用,實際面就是節能減碳。李東明表示,各國及各大企業暢談2050淨零碳排、SDGs等目標,其實早在20多年前就再思考建築的節能,加上現在高齡少子化,以日本為例,連續17年人口負成長,「這樣還需要這麼多新的建築嗎?」因此,與其減少建築物的廢棄物,不如直接減少興建建築。
他說,可以將每個時代有趣、特殊的建築物留下,以當今結構技術等,維持建築物相當容易,無需改建、重建,這都是節省很多混凝土、鋼筋等不可逆的耗材,而歷史建築若保留原先功能,或者部分轉換繼續使用。
談起台北市的古蹟、歷史建築再利用,總會先想到大稻埕迪化街,李東明說,在1988年迪化街碰到了拓寬,兩旁建物面臨拆除命運,於是現任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發起「我愛迪化街」運動,得以完整保留,爾後台北市在2000年也提出容積移轉政策。
李東明說,大稻埕由於危機串起了大家的團結,相較之下,衡陽路、博愛路的城中區則是沒有拓寬等壓力,但其實該地段緊鄰總統府,更是日本時代皇親貴族、達官顯要第一個落腳處,因此是當時的樣板街區,古蹟或歷史建築更有其獨特。
他也說,因此持續與丘如華老師引導,繼續推展保存再利用,畢竟城中區的房屋都還在,若能夠恢復到當年模樣,勢必能成為世界之最,「即便是東京車站,世界的交通要道之處,也沒有保留該座城市獨有的一整條街巷樣貌。」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