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雞生健康蛋!苗栗茂林牧場 友善飼養6萬7千隻雞
牧場在六年前由第二代老闆林智傑接手,他從澳洲學習了友善的方式養雞, 在苗栗的農場用室內平飼的方式養了六萬七千隻雞。利用整套的室內自動控制系統提升雞的存活率,有效控制雞舍環境,且雞舍的設計符合雞的天性,這樣的養殖方式讓茂林牧場成為了台灣少數產量較大、且能供給量販店的友善雞蛋牧場。
澳洲的視野帶來不同改變
茂林牧場從第一代農場主林勇開始飼養白肉雞,直到身為第二代的兒子林智傑,於2006年與家人在澳洲定居一段時間後,發覺澳洲的蛋雞友善養殖技術成熟。甚至歐盟早在2012年就全面禁止「格子籠」的方式飼養蛋雞,澳洲的連鎖便利超商也在2019年宣布全面改售「非籠飼」的雞蛋。
所謂「格子籠」的飼養方式,就是將雞關在狹小的籠子中飼養,因為有節省空間、節省成本、較好管理等優勢,所以台灣大多蛋農仍用這種方式管理蛋雞。且據林智傑說,一個A4紙張大小的籠子最多可以關四隻雞,毫無生活品質可言。至於茂林牧場的養殖方式屬於「室內平飼」,也稱為「平飼」,讓母雞有良好的自由活動空間,可以自由在雞舍內活動。並因應雞的天性設置產蛋箱、棲架,以及室內環控系統,在這樣環境下生產出來的雞蛋相較籠飼雞,良率較高,也就是蛋殼較硬、不容易破損或畸形。
捨不得每一隻經手的小雞畢業
早期的茂林牧場養的是白肉雞,他們在2006年就已經獲得了HACCP(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認證,所以可以將肉雞供應給連鎖速食店。直到2015年林智傑因為父親即將退休,所以從澳洲回台灣,與妹妹一同接手了茂林牧場。但是妹妹每次見到自己朝夕相處的小雞,一個月長大後就要被送進屠宰場,總是會黯然神傷情緒低落。
「歐盟養的都是平飼系統,我為什麼要讓我可愛的小雞關在籠子裡面,終身不得展翅?終身不得抬頭?在這麼小的空間裡面為了生存吃飼料,為了我們的需求去生一顆蛋?」這是林智傑養雞這麼多年所發出的疑問。因為白肉雞從小雞長到能吃只有一個月,但是蛋雞產蛋的週期可以達一年。所以為了能夠養的快樂,希望小雞可以陪伴自己更久,也希望自己養的雞能夠活得開心,於是決定轉型養殖蛋雞。並改善雞舍環境,用友善開放的空間,給雞一個快樂又自在的環境。
好的環境產出好的雞蛋
為了提供良好的環境,茂林牧場的雞舍內有符合禽鳥天性喜歡站高處棲架、磨爪區、洗砂浴的墊料以及提供雞蛋安全感的產蛋箱,都是友善雞舍最基礎也是很重要的設施。林智傑說,他的雞舍以平飼方式最多可以養六萬七千隻,但是若是以傳統格子籠的方式飼養,可以養到二十八萬到三十萬隻雞。以整個苗栗四十五萬隻蛋雞來說,可謂是相當大的比例。除了基礎設施,林智傑也非常強調管理系統。他從歐洲引進了環控系統進行全密閉管理,可以配合天氣狀況調整雞舍的溫度、濕度、氨、一氧化氮以及風速,創造一個對雞最良好的環境。而這套系統也緩解了台灣溼氣重、容易滋生細菌影響產量的問題。
茂林牧場的蛋雞品種也不同,茂林牧場是以環境適應雞,而非讓雞來適應環境。林智傑說,他們先準備好環境,再來挑選適合的雞種。所以這裡養的是紅蛋雞,與平常常見的白蛋雞不同之處在於,白蛋雞如海蘭天性活潑好動,被關在雞舍不符合其天性,所以選擇養殖較為溫馴的紅蛋雞。也因為飼養方式、品種、飼料,各種條件下,這樣生產出來的雞蛋相較於非友善雞蛋,蛋殼會較硬不易破,口感風味較好,雞蛋不易有腥臭味。
養雞沒有想像中容易
林智傑說,這個行業老化嚴重,許多蛋農即將退休,他也擔心這個行業後繼無人,所以他認為產業升級並傳承非常重要。他除了將所有的知識傳承給兒子,也積極尋求與學校的合作,提供對養雞有興趣的學子進到牧場見習,希望可以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養雞與友善農業的行列。林智傑強調,養雞並不是一條簡單的路,甚至需要強大的知識,營養學、生物學、微生物學等知識背景才能支撐在牧場所遇到的困難。就比如他們的環境系統,因為從歐洲引進,所有的內文都是英文與專有名詞,學習過程絕對沒有想像中容易。且除了生產,還需要行銷,苗栗位址偏遠,要如何讓茂林牧場的蛋推廣給更多人知道,都是經營農場必須要學習的重要課題。所以他也希望能透過產學合作,改變大眾對「養雞」這個行業的偏見,讓有興趣的學子加入,讓友善農業在台灣繼續生根發芽。
採訪側記:
這次去採訪茂林牧場的時候正逢雞蛋荒,經過這次採訪才知道,原來一顆友善雞蛋來之不易。雞蛋對我們的生活來說,可以不吃,但不能沒有。動物友善的方式給了我們對食物的另一種想法,人類大多數時候都站在制高點的角度進行掠奪與支配,我們很少會站在動物的角度思考,茂林牧場強調快樂的雞生產快樂的蛋,也許能夠帶給台灣不同的雞蛋生產方式。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