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魚種再+1!「弓背青鱂」證實為台灣特有種 標本錯認百年終認祖歸宗
台灣溪流原生魚種再+1!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博士黃世彬,近年在台灣西南部溪流記錄到弓背青鱂,經形態及親緣分析比對後,確認為台灣新記錄的原生種,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Marine Research,讓台灣生物多樣性再添一筆。
在此之前,國內淡水流域共記錄兩種青鱂魚類,分別為中華青鱂及成龍青鱂,黃世彬近年走訪西南部溪流,記錄到另一種青鱂魚族群,由於背部有輕微隆起,體色也與中華青鱂及成龍青鱂特徵不同,引起他好奇。
在台灣西南部淡水流域新發現的青鱂魚族群,經黃世彬採遺傳學分析後,確認與其他國家的弓背青鱂已知基因型皆不同,這批「台灣版」青鱂魚具有獨特遺傳組成,經親緣分析比對後,確認為台灣原生種,也是台灣特有族群。
黃世彬說,弓背青鱂雖不是國內特有物種,但是其遺傳組成與國外各地區已知的所有族群都有所不同,因具有獨特的遺傳特徵,使得國內的弓背青鱂族群不僅其物種本身具有保育價值,在物種遺傳多樣性的保存方面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不僅於此,美國保存一批1916年採集自台灣中部溪流的古老青鱂魚標本,經黃世彬比對基因序列,確認該批百年前標本其實就是他發現的弓背青鱂原生種,只是當初被錯誤鑑定為日本青鱂,研究成功讓百年前製成的標本「認祖歸宗」。
黃世彬說,以保存在美國的標本來看,可以推測在20世紀初的時候,弓背青鱂在台灣本島可能曾經廣泛分布在西部平原水域,此次研究讓我們得以跨越一百多年的時間尺度來重新認識國內溪流魚類的真實樣貌。
有趣的是,黃世彬在台灣觀察到第三種青鱂魚類,其棲地距離城市很近,以黃世彬記錄的族群來說,棲息地具人類活動地點不到百公尺,卻直到2025年才被正式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Marine Research。
黃世彬說,弓背青鱂與大肚魚乍看之下雖然有點像,但如果從水面上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弓背青鱂眼睛因反射光線而看起來閃閃發亮,且牠的背部隆起,體態優雅,且具有較鮮艷的體色。
他說,此次研究不僅證實弓背青鱂台灣族群在物種遺傳多樣性具重要性,在生物地理分界上,也確認台灣的弓背青鱂族群為世界分布的最北界與最東界,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