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床沙漠化比垃圾更棘手!海大用廢建材做藻礁打造海洋牧場、救魚蝦蟹

水下生物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與鴻海科技集團2023年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共同創造海洋生態多樣性與循環資源永續利用。 圖/邱瑞杰攝影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與鴻海科技集團2023年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共同創造海洋生態多樣性與循環資源永續利用。 圖/邱瑞杰攝影

各界關注海洋廢棄物的危害,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副教長冉繁華說,海床「沙漠化」的影響可能更久遠,就像森林沒有樹木,比山林有垃圾更棘手。海大聯手企業打造「循環資源海洋牧場」,希望在沙漠化海域建造海洋生物的「社會住宅」,讓海洋資源永續發展。

海大與鴻海科技集團2023年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共同創造海洋生態多樣性與循環資源永續利用。雙方透過與尊弘環保公司合作,將廢棄建材有系統的回收,再轉化成3D列印材料,做出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魚礁和藻礁,未來可用於營造水生動植物棲息與覓食的海洋牧場,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共存共榮的目標。

冉繁華說,因為長年底拖漁網作業,以及河川沖刷而下的泥沙增多,台灣西部沿海出現海床沙漠化的趨勢,棲地被破壞後,即使放流魚苗,要住那裡?要吃什麼?就像山上沒有樹要比垃圾變多可怕,因此有了打造海洋牧場的構想。

為了符合「循環資源」的要求,製作海洋牧場的魚礁和藻礁,都是經過海大溶出實驗,金屬含量符合法規,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建材製作而成。研發團隊將海洋牧場示範模組,投放在海大水生動物實驗中心海水池,運用復育技術植株珊瑚與藻類,實驗發現均可附著在礁體基質且適應良好。

海大海洋牧場和珊瑚、藻類團隊,在校內水生中心海洋牧場示範模組,成功營造藻類和珊瑚棲地,今年將以新北市美灩山的開放式九孔池,做為魚藻礁臨海實驗基地,評估人工礁體的聚魚效益,做為未來再前往水深10至20公尺的開放海域,打造海洋牧場參考。

政府近年在台灣西部海域設立風電場,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依在風機海域調查的生物資料,發現底棲性物種種類增加,風機基樁對魬鯛、黃鰭鯛、三線磯鱸及斑海鯰等底棲性魚種,有較佳的聚集效果,風電場因此成為冉繁華眼中設立海洋牧場的良好地點。

冉繁華把在沙漠化海域打造海洋牧場,形容是興建社會住宅,期許有了房子,就會有魚進來住,有了食物,就可以繁衍後代,建構良好的生態系。

冉繁華說,海洋牧場的效益不單單復育魚蝦蟹貝,平衡海中生態系,因為海洋牧場不只造房,也造林,所以也有碳費收益,採收藻類也有很多用途,海中生物會溢散到周邊海域,還可以推廣一支釣等低度捕撈漁業和休閒產業。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副教長冉繁華帶領的團隊,在水生動物實驗中心設立海洋牧場示範模組,成功營造藻類和珊瑚棲地。 圖/邱瑞杰攝影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副教長冉繁華帶領的團隊,在水生動物實驗中心設立海洋牧場示範模組,成功營造藻類和珊瑚棲地。 圖/邱瑞杰攝影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副教長冉繁華說,海床「沙漠化」的影響可能更久遠,就像森林沒有樹木,比山林有垃圾更棘手。 圖/邱瑞杰攝影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副教長冉繁華說,海床「沙漠化」的影響可能更久遠,就像森林沒有樹木,比山林有垃圾更棘手。 圖/邱瑞杰攝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讓沙漠變綠洲!前瞻MOFs材料可在乾旱中收集水氣、碳捕捉 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讓沙漠變綠洲!前瞻MOFs材料可在乾旱中收集水氣、碳捕捉 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珊瑚礁的最後求救...暖化逼近臨界點 全球珊瑚礁瀕臨不可逆轉的死亡潮

珊瑚礁的最後求救...暖化逼近臨界點 全球珊瑚礁瀕臨不可逆轉的死亡潮

氣候峰會大考驗...巴西亞馬遜COP30峰會 能否團結各國分裂意見?

氣候峰會大考驗...巴西亞馬遜COP30峰會 能否團結各國分裂意見?

超級細菌危機!WHO警告:全球有1/6細菌感染對抗生素有抗藥性

超級細菌危機!WHO警告:全球有1/6細菌感染對抗生素有抗藥性

最新文章

珊瑚礁的最後求救...暖化逼近臨界點 全球珊瑚礁瀕臨不可逆轉的死亡潮

珊瑚礁的最後求救...暖化逼近臨界點 全球珊瑚礁瀕臨不可逆轉的死亡潮

梅花鹿改變墾丁...鹿群啃食幼苗樹皮 造成植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種擴大

梅花鹿改變墾丁...鹿群啃食幼苗樹皮 造成植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種擴大

墾丁梅花鹿難題:數量少但密度高 如何兼顧保育與公共安全?

墾丁梅花鹿難題:數量少但密度高 如何兼顧保育與公共安全?

淨港大作戰!南方澳「汽缸清潔船」上陣 高效清撈、估每年能清5噸垃圾

淨港大作戰!南方澳「汽缸清潔船」上陣 高效清撈、估每年能清5噸垃圾

抓不勝抓!七堵山區非法鳥網未拆完 附近山頭又被設新陷阱

抓不勝抓!七堵山區非法鳥網未拆完 附近山頭又被設新陷阱

桃園虎頭山迎「國慶鳥」潮!鷹姿穩健:赤腹鷹今年過境數量與去年持平

桃園虎頭山迎「國慶鳥」潮!鷹姿穩健:赤腹鷹今年過境數量與去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