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末日才後悔!全球71%濕地面臨消失危機 守護「垂直濕地」要趁早
2018年台北舉行國際濕地大會,討論「里山濕地」(Satoyama and beyond, Wetlands from uplands to lowlands)。主要從垂直濕地的觀點,以橫向台灣海峽的西部溪流類古地圖概念加以設計。
「濕地中的水不斷從山區進入沿海地帶,移動方式不只經由河川,更包含沿著岩石表面、穿越厚厚的泥炭和植被而流動的薄層水流。此區域生長的植物大多為濕地植物,也包含許多蕨類和蘚苔……」拉帕契、歐提和筆者共同建構垂直濕地的理解。
台灣就是一個巨大濕地 在水方舟上探索生態與人文
「水的循環、蒸散、落下、低流、入海;一切宛如國家地理學會電視頻道裡的縮時攝影,循環反覆而不息。這像極了禮拜儀典,上蒼的恩賜,莊嚴而極致。做為非濕地科學家的我,因緣際會偶入濕地大會學術潤澤裡,是興趣的跨界,卻更多的驚豔與究竟。」——桃園市宋屋國小校長桂景星
受到此次濕地大會召喚,桂景星針對「濕地方舟、里山、水」提出《水方舟》類濕地文本,成為一位國小校長在論述老樹故事的依託。「……樹,本身就是一座方舟,一個綠色類濕地的存有。」
歐提在《愛爾蘭濕地》中對於桂景星的回應是:「……根據美國對於濕地範圍的定義,這座島嶼就是一座巨型濕地!」此種擴境視野是一種人文素樸。
解讀濕地生態密碼!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做好生態資訊管理?
濕地生態資訊包含棲地體系、島嶼體系、森林體系、河域體系所傳達的訊息,甚至自然和人文交互作用下的結構功能體,都可以稱為生態系統資訊的一環。這涉及物種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時間序列資訊關係。
在大數據時代,環境資訊研究應重視研究尺度、功能、復育及價值澄清。生態資訊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採用大數據資訊進行計算,以瞭解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我們應該依據生態資訊,進行彙整、分析,評估,並且進行生態管理,加強改善環境的物種、棲地及生態健康狀態。而考慮景觀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應強化生態資訊流通機制,建構環境正向循環回饋的功能。
此外,依據海洋和陸地分析水分、養分、土壤、有機質、繁殖體的進出與流動,使在進行生態資訊計算之計畫中,順應景觀過程,透過目標管理以完成策略。這就是科學家研究學習垂直濕地所得來的經驗。
水是台灣的「護國聖母」!從新竹上坪溪看垂直濕地新發現
2018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前會長拉帕契重訪台灣,這次從上坪溪開始。在泉水豐沛和濕潤的季節,淺山濕地從垂直山壁滲出的微量元素,孕育出鮮嫩欲滴的秋海棠、火炭母草(Persicaria chinense L.)等植物,在苔蘚跟蕨類土壤中滲出的水,有碳、磷、氮化學物質的循環。
科學家們在馬庫斯瀑布的上方,從1400公尺到1650公尺,都發現了火炭母草。這破除了丘陵和平地植物的假象,重新建構垂直濕地的概念,李在哲居功厥偉。
此外,需要正視的是,環境的汙染來源如何透過涓涓滴流,進入到上坪溪,並且流入寶山水庫。
此處是「護國神山」科學園區,然而涓涓水流才是台灣的「護國聖母」。沒有水,就沒有台灣豐富的生態。沒有垂直濕地,建立不了豐富的自然環境跟人文特徵。
濕地消失、水資源短缺...濕地有助改善地表微氣候
工業革命之後,暖化效應浮現。人口成長、資源短缺、廢棄物汙染、文化規範和價值改變、食物水源與能源安全問題、永續議題等,充斥地球社會。2099年,科學研究估計暖化效應會讓90公尺高的格陵蘭和南極冰山溶解。拉帕契以舊金山灣為例,如果格陵蘭冰山溶解,海平面上升2公尺是可能的。
海平面上升,將造成淡水短缺,影響營養鹽和水文循環。拉帕契認為71%的濕地將消失,影響生態系統。2060年全球若有97億人口,1天需200兆加侖用水;而聯合國認為在2050年,全球約有50億人無法取得充分的水資源。如果沒有基礎能源,如水、能源、食物,地球命運將會如何?
從全球能源的儲存量來看,拉帕契認為火力、風力、潮汐流、太陽能的技術,都有其限制。此外,因缺水和海平面上升,到了2050年可能有超過2億人口被迫離開原居地:「強化水資源規劃設計和管理,營造人工濕地、雨水花園、人工浮島、屋頂農園、垂直人工濕地等設計,運用濕地生產食物,改善地表微氣候,是時候了。」
近幾年,科學家不斷在國家公園探索垂直濕地的奧祕,國家公園之外的土地亦是研究重點。寶山水庫上游的上坪溪,夜間可聽到山羌的叫聲,像是小狗,不斷低鳴,同行者也聽到野狗圍獵山羌的聲音。
這不禁令我想到,整個生態體系彷彿是一種「圍獵」,同溫層在封閉的世界中相互取暖,互通訊息。然而流浪犬不斷攻擊山羌,就像是寒冬中的狩獵者和被獵者。寒夜中驚恐的嘶喊聲,增加了冷夜嗜血的血腥味。
- 本文摘自:《臺灣濕地誌:從東亞文明到台灣與周遭島嶼的濕地變遷、人群流動與物種演替史卷》
- 出版社:野人出版
-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