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推紅樹林碳匯 專家憂破壞生態:必須停止
今年4月農業部通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鼓勵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作業要點」並建立媒合平台,以及環境部近期陸續審議「海草復育」及「紅樹林植林」等海洋碳匯方法學,引導企業參與減碳與維護生態。專家表示,紅樹林種植緻密時,會讓泥灘地的物種多樣性急遽下降,政府與企業不能為了碳匯而破壞生態。
「碳匯」可分為吸收與儲存於樹林、土壤、海洋等「自然碳匯」,或地層、設施與場所的「人為碳匯」,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與專家學者共組的「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團隊」表示,「氣候變遷因應法」的28個子法中沒有碳匯有關子法,也擔憂碳費費率遲未推出下,政府將碳匯當作「救命稻草」,或以其他損害生態的方式強推增匯計畫。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林惠真表示,環境部審議的增碳方法學過於樂觀,種紅樹林有部分碳匯效益,但對生態破壞卻很大,加上很多海岸多為未登錄地和國公有地,也不符合申請碳權的外加性條件,呼籲政府重視「濕地保育法」精神,在對的地方減碳,紅樹林損及自然海岸等方式強推增匯的計畫必須停止。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施習德表示,目前台灣的紅樹林多為人工栽植並擴張的族群,外來種的紅樹林在碳匯方面貢獻有限,固碳功能也被過度誇大,卻對原生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紅樹林的擴張也阻礙了排洪導致環境劣化,政府應致力保護並恢復原生鹽沼和泥灘地,避免人為干預返程危害生態的幫兇。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佾展指出,「氣候法」的28個子法中沒有一個與訂定自然碳匯原則有關,為了避免減碳毀生態,應參考歐盟專家建議將增匯與減碳目標分開。根據統計,全台紅樹林面積約680公頃,而國發會的「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計畫」規畫,2030年前可能新增紅樹林面積325公頃,但新增的碳匯只占2030年預估的年總碳排240百萬噸碳的0.0034%,微乎其微。
本次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團隊呼籲,環境部應啟動「氣候法」修法,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匯量」目標分開,避免產生遏制減碳的風險,且今年底公布「第3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的「自然碳匯量」,應依保守原則規畫而非強行設定增匯目標,也應實踐「濕地保育法」精神優先保護自然溼地,溼地的自然碳匯政策應聚焦實施於人為溼地,尊重既有農漁業並積極改善水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等環境議題。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上述海洋碳匯方法學都還在審查當中,也有學者提出和本次記者會類似的意見,各方的意見都會在方法學審查上提出。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