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就瀕危! 邱園科學家預測:四分之三的植物陷保育時間競賽
每年有上千種新發現的物種,但這份喜悅可能維持不久。由於物種的研究與命名過程複雜、嚴謹、耗時,許多物種可能來不及命名、來不及保育,就已經滅絕。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2023年報告指出,全球超過90%的真菌及高達十萬種的維管束植物尚未被發現或未完成命名,它們面臨極高的滅絕風險。科學家呼籲投注資源,並納入更多在地參與者,避免為時已晚。
與時間競賽:越慢發現 滅絕風險越高
邱園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植物園之一,也是國際植物研究的重鎮。2023年底,邱園發表《世界植物和真菌現狀》(State of the World's Plants and Fungi)報告指出,已知的維管束植物約有35萬種,雖然科學家努力不懈,加快研究速度,仍有10萬個物種未完成命名。以此速度,3/4的維管束植物可能會在研究完成前滅絕。
另一項極為缺乏研究的物種是真菌。報告估計,全球約250萬種真菌中,僅0.02%完成滅絕威脅等級評估。
邱園報告指出,物種完成評估時間越晚,滅絕機率越高。邱園科學研究部門主任安東內利(Alexandre Antonelli)告訴《Carbon Brief》,保育資源有限,通常會參考受脅等級與研究資料,才能決定將資源分配到哪些物種。然而,這類研究非常耗時,物種可能尚未保育就已滅絕。因此,他建議將未完成評估的物種都預設為受脅,加以保護,以降低滅絕風險。
特有種危機高 亟需公民參與
植物是生態系的重要根基,少了植物,生態系可能崩解。植物和真菌有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可對抗氣候變遷;它們也蘊藏對抗疾病的重要解方。一旦滅絕,這些可能性與機會都會隨之降低。
相較隨處可見的物種,特有種植物因分布範圍小,更易受到棲地破壞與氣候變遷影響。有些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特有種植物,卻因不易到達、缺乏研究資源等因素,導致科學紀錄不足,這類地點稱為「植物多樣性暗點」(plant diversity darkspot)。邱園報告特別指出32個暗點,以哥倫比亞、新幾內亞、中國中南部最為嚴重。
邱園科學家說明,暗點欠缺物種科學紀錄,但有些是當地社群或原住民十分熟悉的植物。科學家應與當地社群合作,加快研究腳步。這不僅有助了解暗點的生物多樣性,合作資金也可協助社區發展。
氣候變遷與未來啟示錄
棲地破壞和土地開發正在威脅植物與真菌生存。邱園報告提醒,未來最大威脅可能是氣候變遷。安東內利坦言,氣候變遷的具體影響程度尚不清楚,但肯定的是,其影響會隨時間而加劇。乾旱、熱浪、極端的天氣事件或是緩慢且持續性的升溫,都可能影響物種繁殖力或是對疾病的抵抗力。
「藉由報告,我們希望大眾能認識物種滅絕的嚴重性以及低估情況,這個問題必須改變」。邱園保育科學分析師布朗(Matilda Brown)說。
每一個物種對生態系來說,都是重要且無價的資產。安東內利指出,這份報告提供了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的重要資訊。他擔心,倘若無法及時建立植物的基準線資料(baseline information),並規劃優先保育與復育的計畫,將發生更大的生態危機。
參考資料
- Carbon Brief(2023年10月10日),Kew report: Five key extinction risks facing the world's plants and fungi
- Mongabay(2023年10月10日),Gone before we know them? Kew's 'State of the World's Plants and Fungi' report warns of extinctions
- Kew Royal Botanic Gardens,State of the World's Plants and Fungi 2023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補助廣告經費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未命名就瀕危! 邱園科學家預測:四分之三的植物陷保育時間競賽)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