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下一代看不見美景…他發起海岸行腳計畫 背22公斤攝影機徒步環台3圈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身背3D攝影機記錄海岸地貌。 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身背3D攝影機記錄海岸地貌。 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但受到海洋廢棄物或是經濟開發的影響,被稱之為生命之母的海洋,在台灣面臨著難以招架的危機。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廖建翊從2018年開始啟動海岸行腳計畫,六年來徒步環台灣海岸三圈,見證國人對於棲地保育的逐漸重視,也用攝影器材記錄下海岸受到侵蝕、堆積以及海廢污染下的變化。

「我不見得能給我的小孩多美好的自然環境,但我至少能不讓這個破壞持續下去。」高中就讀和自然環境不相關的電子科,廖建翊卻在參加康輔社帶著同學外出踏青時,培養起對於自然環境的喜愛。因為喜歡大自然,因為喜歡海洋,也因為害怕下一代再也看不到地球上的美麗景觀,他開始踏上環境保育的道路。

走上海岸行腳之路

憶起加入荒野保護協會的契機,廖建翊說初衷是為了孩子,想要解答他們對於自然界的無數個為什麼,在學弟的引薦之下加入了荒野講師培訓。廖建翊加入講師團隊的四年後,荒野保護協會與Google合作,準備以街景相機補足台灣缺乏海岸景象紀錄的問題。一開始只是覺得是協會正在進行的任務,需要有人進行影像的拍攝,所以當秘書長來詢問意願時,廖建翊很快就答應接下海岸行腳這個專案的擔子。

背著重達22公斤的Google街景3D攝影機,獨自步行在漫長的防波堤上,自2018年開始執行海岸行腳計畫,帶著攝影設備,沿岸步行台灣一圈,完整記錄台灣海岸的樣態,希望透過實際的行走與記錄,掌握濱海地貌的改變與需求。時隔六年,海岸行腳計畫仍在進行,不僅換用更輕巧的Insta 360全景攝影機,自2019年後,也改為分成東西海岸兩區域每年輪流進行記錄,這六年,他實際以雙腳走在海岸上,看到越來越多海洋生態正面對的問題,包括廢棄垃圾堆積、沿岸正受到污染甚至是海洋生物的死亡。廖建翊受到極大衝擊,並開始反思是不是能夠為生態多做點什麼。

海岸影像紀錄的重要

為什麼實地探查海岸並以影像記錄那麼重要?因為台灣的地質年輕,海岸地形依然會受到潮流、風向、經濟開發等因素影響而有所變化,但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就能察覺的,透過長期的追蹤才能看見改變並做出因應對策。

另外,當在保育重地有爭議建案要進行時,環保團體也能以實際的棲地影像資料當作證據,做進一步的保護介入,例如基隆外木山協和電廠四接案,台電預計於保育區填海造陸,建造新的天然氣接收站,當地居民以及環境保育團體擔憂這個計畫會影響當地原有的海洋棲地,便組成「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向開發商進行抗爭,以生態影像等現有數據做為佐證,雖然目前還在抗議階段,但藉由這些影像與行動,引起外界對與此事件的重視。海岸行腳計畫以Google街景設備所記錄下的影像都有上傳到Google地圖,作為補齊台灣海岸樣貌的依據。而近幾年改以全景攝影機所錄製的影像,則存於荒野保護協會的電腦,期望未來海岸生態若再發生像外木山四接案一樣重大的環境開發事件時,這些年記錄的影像能夠作為環境評估的證據。

而海岸行腳計畫每年除了單純記錄下地形變化,還會有當年度重要調查範疇,像是計畫推動的第一年是基礎的海岸線探察,之後幾年也有像是重複審視已走過的海岸線近況、海廢快篩檢測等等,而去年開始,則改以觀察河川出海口是否有受到淤泥或是沙石堆積的現象。

台灣海岸的現況與衝擊

今年是進行海岸行腳計畫的第六年,經過這幾年的觀察,讓廖建翊發現台灣目前面臨著兩個重大的海洋問題,一個是較為平緩、人口密度高的西半部海岸線正面臨海廢問題,另一個則是東半部的海岸線因為被侵蝕或堆積而有所改變。

回想起2018年海岸行腳剛啟程的那天,廖建翊滿懷壯志和參與夥伴從西半部出發,但走沒多久,出現在他們眼前的卻是一片白茫茫的海岸,大大小小的保麗龍碎片與海洋廢棄物覆蓋了原先該有的自然樣貌。對於參與者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廖建翊回憶起當天的情景,還是有強大的無力感,他難以相信台灣的自然狀況已經糟到這般地步。

2022年台灣海岸污染之最。 圖/曾善美製作
2022年台灣海岸污染之最。 圖/曾善美製作

然而,行政院從2020年推動向海致敬計畫,對於海岸線,規管單位有強制規定必須要清理海岸,不論是外包給廠商或是辦理淨灘活動都可以,因此海洋廢棄物的狀況有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廖建翊提及,海廢問題難以根除,在一些無人知曉的海岸,問題依舊存在。他認為要實際走過才會知道還有哪些路段沒有受到重視。

而東海岸的環境問題,廖建翊表示有一些景象已經不一樣了,像是花蓮的磯崎海水浴場,原本2018年時在主建物以北一公里左右,有一片蔓延的沙灘,然而四年後再到當地卻驚覺,在海岸線被侵蝕的情形下,那片沙灘已不復存在;距離磯崎海水浴場184公里的台東縣大武漁港反而受到泥沙堆積的影響,當怪手開到海面上要清理淤泥時,只剩下半個輪胎在水中,這意味著大武漁港的淤積距離海平面僅剩不到50公分,讓漁民難以出海維持生計。

行腳的努力,台灣海岸的未來

今年海岸行腳計畫有與海廢快篩行動開設工作坊,推廣並培育志工,給予民眾身體力行、直接參與活動的機會。廖建翊表示,光第一年環台一圈時就有451人次參與,共同拍攝完489公里的海岸,爾後每年約莫都有200人次參與海岸行腳。然而過去兩年疫情爆發導致說明會的取消,志工人數也直線下降,但廖建翊在自己有空的時間依然獨自將海岸線走完。談到是否有帶著家人一起加入計畫時,他說孩子從第一年開始每年都自願參加,從走兩公里就落淚到現今已能夠輔佐帶隊進行。對廖建翊來說,海岸行腳計畫不僅在他的觀念、心態上有改變,也對他孩子的成長有明顯的影響。

海洋是一個全球佔比70%以上的自然棲地,台灣更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我們相對應地住在被海包圍、滋養的島嶼,怎麼對待海洋就等同對這塊土地的態度。環境政策與NGO組織都已投入環境保育的計畫,加強執法的力度以及與民眾溝通完善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就如同追蹤環境的持續變化,需要長期的觀察才能知道成果如何。

廖建翊說,也許海岸行腳一路走來這六年看起來很辛苦,其實緩不濟急。他希望未來海岸行腳計畫能改交由各分會於區域內進行,同時他也邀請每個人都能選定一個海岸實際行走一、兩公里,看看美麗景點的背後,那些不被注意的哀愁。

採訪側記:

我國小階段有參加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的活動,對於荒野針對自然環境方面的保育概念算是熟悉,但這次採訪之後更體會到這些NGO組織的夥伴對於本土環境的盡心盡力。

台灣是群山之島,也是四面環海的孤島,對於山林的護育應當等同對於海洋的喜愛,也許是因為海的面積很大,感覺迫切程度沒有其他棲地來得重要,但其實面積70%的大海,現在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使用量能,盼在環境保育的道路上,所有棲地都是平等且執得被好好對待的存在。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背著攝影機環台走三圈 記錄海岸生態變遷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朝無車城市邁進!巴黎公投贊成新增500條行人徒步街道、減少1萬個停車位

朝無車城市邁進!巴黎公投贊成新增500條行人徒步街道、減少1萬個停車位

亞馬遜進軍碳市場!首賣碳權 稱嚴格把關不淪為漂綠

亞馬遜進軍碳市場!首賣碳權 稱嚴格把關不淪為漂綠

菸害防制法新法2週年...被批電子煙取締不力 施行2年罰款不到千人

菸害防制法新法2週年...被批電子煙取締不力 施行2年罰款不到千人

樹上有雞?此雞非彼雞!金門獨有「龍眼雞」現身國家公園 長鼻綠衣吸睛

樹上有雞?此雞非彼雞!金門獨有「龍眼雞」現身國家公園 長鼻綠衣吸睛

最新文章

樹上有雞?此雞非彼雞!金門獨有「龍眼雞」現身國家公園 長鼻綠衣吸睛

樹上有雞?此雞非彼雞!金門獨有「龍眼雞」現身國家公園 長鼻綠衣吸睛

蛙寶!台灣特有新蛙種「魚池琴蛙」正式命名 全球僅存不到700隻、極度瀕危

蛙寶!台灣特有新蛙種「魚池琴蛙」正式命名 全球僅存不到700隻、極度瀕危

花蓮水雉數量減少...林業署計畫利用2公頃廢棄漁塭、推棲地營造

花蓮水雉數量減少...林業署計畫利用2公頃廢棄漁塭、推棲地營造

鬥牛要不要?墨西哥宣布禁止「暴力」鬥牛 引發文化派反彈

鬥牛要不要?墨西哥宣布禁止「暴力」鬥牛 引發文化派反彈

「泰國彈跳豬」萌翻全世界 野外侏儒河馬處境依舊險惡

「泰國彈跳豬」萌翻全世界 野外侏儒河馬處境依舊險惡

鯨豚之間其實「愛說話」?解密抹香鯨如「摩斯密碼」的溝通之道

鯨豚之間其實「愛說話」?解密抹香鯨如「摩斯密碼」的溝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