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寂寞覺得冷是真的!」 研究:邊緣人的體感溫度比較低

「孤單寂寞覺得冷是真的!」 研究:邊緣人的體感溫度比較低
 圖/freepik
「孤單寂寞覺得冷是真的!」 研究:邊緣人的體感溫度比較低 圖/freepik
良好健康與福祉

我們都喜歡與溫暖親切的人交朋友,也會盡量遠離冷酷刻薄的人,但為什麼「熱情、溫暖、冷淡、冷冰冰」這些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或態度的詞彙,都與「溫度」有關?

社會心理學家艾澤曼透過無數的科學研究證明,小至語言與習性,大至社會文化與人類歷史,溫度如何在無形之中影響我們的行為、人際關係與健康。這些關於體溫調節的精彩實例,及其對人類文明的重大影響,將讓我們看到自己身為生物與人類的本質。《做個有溫度的人》精彩試閱:

謝爾頓走進自家公寓的客廳,看到好友李奧納德與霍華德窩在那裡,現場氣氛緊繃。

「怎麼了?」他問道。

「霍華德今晚要睡這裡,他跟老媽吵架。」李奧納德解釋。

「你幫他倒一杯熱飲了嗎?」

李奧納德一臉不解地瞪著謝爾頓看,霍華德則是癱坐在沙發上,不發一語。

「李奧納德!這是社交禮儀,朋友鬱卒時,你應該幫他倒杯熱飲,比如熱茶之類的。」

「來杯茶確實不錯。」霍華德坦言。

謝爾頓是美劇《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的主角之一,網路迷因「以熱飲安撫朋友」可能就是源自於他。不過,認為身體溫暖與精神支持是相通的人,肯定不只他一個。幾個世紀以來,詞曲家與詩人把愛與關懷跟暖心的溫度連結在一起,孤獨與背叛則令人心寒。

我們的日常用語也充滿類似的譬喻。我們以「溫暖、熱情」(warm)來形容有愛心、反應熱烈的人。我們作客時,可能獲得「熱情接待」或「冷眼對待」。波蘭人可能mówi ciepło(熱情地談論)某人;在法國,大家有時會用battre froid a quelqu’un的說法(字面意思是「冷對某人」),意思是「故意冷落某人」。

早在1946年,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阿希(Solomon Asch)的實驗就發現,描述一個人時,加入「熱情」或「冷淡」等字眼,會明顯改變別人對那個人的看法。別人可能認為你很聰明、技巧高超、很堅毅,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是熱情還是冷漠。

阿希發現,一般人認為熱情的人是慷慨大方、善於社交、溫厚良善的。冷漠不僅表示你缺乏上述特質,大家也會覺得你展現出相反的特質:小氣、疏離、刻薄。阿希認為,冷熱之別是社會觀感的基礎。然而,科學研究經過多年才揭開一個事實:這種根本特質不是簡單的語言學或人為譬喻的產物。我們是在「生理上」,真實感受到人際關係中的「冷暖」。

現在把時間快轉到二十一世紀。2008年,研究人員在耶魯大學的宏偉建築中做了一項簡單的實驗。一位自願參與的大學生走進心理系大廳,她在那裡遇到一名女性研究助理,說要帶她去四樓的實驗室做實驗。那位助理的手上拿了很多東西:一杯咖啡、一個寫字板、兩本課本。她們兩人一起走向電梯。

在電梯裡,研究助理請那個學生暫時幫她拿著杯子,好讓她在寫字板上隨手記下一些東西。不久,電梯門打開,她們一起走了出來。那位學生不知道的是,實驗的第一部分已經結束了。一旦進入實驗室,研究人員會請她讀一段文字,那段文字是描述一個虛構的人「某甲」,某甲是聰明、熟練、勤奮、堅定、務實、謹慎的。學生的任務是針對十種性格特徵,為某甲打分數,其中五種性格特徵在語義上與「熱情」或「冷淡」有關。

這項實驗總共有四十一位大學生參與,他們不知道的是,研究人員已經把他們分成兩組。在電梯裡,其中一半人被要求拿著的,是從當地咖啡館買來的熱咖啡;另一半的人是拿冰咖啡。這個小差別就足以影響學生對某甲的觀感,相較於拿著冰咖啡的人,拿著熱咖啡的人明顯覺得某甲比較「熱情」。對心理學家來說,這種發現是突破性的。那表示,身體實際感受到溫暖,確實可能增加心理或社交上的溫暖印象。

這個實驗就此敞開了研究的閘門(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研究溫度與社交性之間的關聯。如果暫時拿著一杯熱飲,就足以讓我們覺得某人比較善於交際、值得信賴,那是否也能讓我們覺得自己跟他比較親近呢?不是身體上的親近,而是心理上與社交上的親密──就像我們說「親近的朋友」或「親近的家人」那種親近?我決心找出答案。

電梯裡拿咖啡的實驗做完一年後,我和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指導教授一起發表了我們的變化版本。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室的研究,當實驗人員忙著在筆電上安裝問卷時,她會請參與者幫忙拿著一個杯子。半數參與者是握著裝熱茶的杯子,另一半是握著裝冰茶的杯子。無論是在電梯裡、還是在實驗室裡,讓人拿著一杯熱飲或冷飲,都會影響參與者對他人的看法。

接下來,是我們實驗的下一步。我們請參與者看一份基本的評估量表,那是畫在一張紙上的幾個簡單的文氏圖(Venn diagram)。每個文氏圖是由兩個圓圈組成。在量表的左端,兩個圓圈幾乎沒有接觸;在量表的右端,兩個圓圈幾乎完全重疊。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兩個圓圈的重疊面積持續增加。我們請參與者假設其中一個圓圈代表他本人,另一個圓圈代表實驗人員。我們想知道參與者畫出的兩個圓圈是否有重疊;如果有重疊,重疊比例是多少?我們已經知道,人際關係更好(更投入、更忠誠、更融洽)的人,通常會把圓圈畫得比較重疊。

在我們的實驗中,拿過熱飲的人所畫的圓圈,比拿過冷飲的人所畫的重疊更多。我們因此推論,熱飲組覺得他們自己與實驗人員的自我更融合。簡言之,他們感覺自己與實驗人員更親近了,只因為實驗人員給了他一杯熱飲,而且不用喝下肚,只要拿著就好。

究竟只是譬喻,還是生理需要?

語言的譬喻及謝爾頓所說的「社交禮儀」,讓我們常以玩笑心態來看待身體冷熱與社交冷熱之間的關係。嬰兒時期,父母照顧我們的時候,我們學到了溫度與關愛之間的關聯。之後,我們在一生中反覆地同時體驗心理與生理上的溫暖,又會持續強化這些連結。想想新生兒依偎在母親的臂彎裡,喝飽了奶,感到安全,免受風寒。

這種連結很容易就流入我們的語言與譬喻中,因此我們稱那些充滿愛心的人「古道熱腸」,稱那些冷漠的人「冷若冰霜」。後來,當我們觸摸溫暖的東西時,即使是熱騰騰的咖啡那樣平淡無奇的東西,也會喚起一些跟信任、包容、關愛有關的理性與感性聯想。把暖呼呼的杯子捧在手心裡,就像感受到慈父慈母的撫摸一樣。

在多倫多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請五十二名大學生玩一種名叫Cyberball的電腦遊戲──心理學家喜歡用這種遊戲來讓參與者感到孤立。這個遊戲的運作如下:研究人員告訴你,你將玩一種線上遊戲,你會和另兩名對象一起拋接一顆虛擬的球,那兩人隱身在某處的兩台電腦之後,你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認識你。遊戲很簡單,它沒有《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的視覺效果,畫面上只是陽春的小人物在扔球。研究人員沒告訴你的是,「另兩人」其實不存在,它們是軟體的一部分;它們存在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讓你產生歸屬感或孤立感。如果實驗者要讓你產生孤立感,「他們」只會拋球給你一、兩次,然後就忘了你的存在;他們兩人會自己玩在一起,讓你鬱悶地盯著螢幕看。然而,如果實驗者要讓你產生歸屬感,另兩人在遊戲中會不斷向你拋球。

在多倫多大學的那個實驗裡,幾位參與者在Cyberball遊戲中遭到孤立後,研究人員請他們去做另一項據稱不相關的研究(這裡給各位一個小建議:心理學家告訴你「另一個」研究「不相關」時,絕對不要信以為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請參與者以零到七分來評鑑食物,零分是「超想吃」,七分是「超不想吃」。他們準備的食物包括熱咖啡、熱湯、蘋果、餅乾、可樂等等,也就是說,有熱食、也有冷食,有鹹食、也有甜食。

實驗結果的分析,顯現出一個清晰的型態。在遊戲中遭到忽視而感到孤立的人,比那些經常接到球的人更喜歡熱食。然而,談到他們有多想吃對照組的食物時(例如可樂或蘋果),被忽視的參與者和被接納的參與者並沒有差異。所以,下次你覺得伴侶很疏離又突然很想喝熱茶或熱湯時,這種情況下的饑餓感可能與體溫調節比較有關,而不是跟消化系統有關;溫暖的擁抱也許更能滿足你的渴望。

你和朋友大吵一架後,如果突然想啟動恆溫器,那也很正常。多倫多大學的同一團隊做了另一個相關的實驗,他們請Cyberball遊戲的參與者估計室溫(據稱是維修人員問參與者的)。有些人猜室溫是攝氏11度,有些人猜室溫接近攝氏四十度。遭到忽視的參與者所臆測的平均溫度,比獲得接納的那群所臆測的平均溫度低。兩群人臆測的平均溫度差了近攝氏3度;遭到忽視使學生的體感更冷。

我的結果和多倫多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我發現,參與者覺得自己和其他人不同時,會覺得周遭溫度較低;當參與者覺得自己和其他人相似時,就會覺得周遭溫度較高。當參與者讀到有關「熱情者」(即忠誠、友好、樂於助人)的描述時,也會覺得室溫較高一些。

我們需要更多線索。我和同事開始投入另一項實驗,那個實驗是這樣的:我們要求參與實驗的學生坐在狹小的隔間裡,面對著執行Cyberball遊戲的老舊電腦螢幕。每個學生把慣用手(大多是右手)放在滑鼠上,另一隻手的食指連上一條線圈,那條線圈是接上一個測量皮膚溫度的感應器。在經典的Cyberball情境中,我們隨機讓每個參與者覺得自己在遊戲中獲得接納或遭到孤立。

分析那些資料後,我們看到一個明確的型態出現了:感覺自己遭到孤立的人,手指較冷,皮膚溫度平均降了攝氏0.38度。不僅如此,在後續的研究中,我們為那些感到孤立的參與者提供了熱茶,光是握住杯子30秒,他們就感覺好多了。在溫暖了冰冷的手指後,他們表示自己沒那麼難過或在意了。

由此可見,謝爾頓的說法很有道理,但那絕對不只是「社交禮儀」而已。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和我們的研究都顯示,溫度對社交性的影響是雙向的。實體溫度會影響人們對社交冷暖的觀感,想著社交冷暖也會影響實體溫度。這種雙向性讓我們第一次意識到,社交體溫調節的意義遠不止於譬喻。社交冷暖的觀感與實體冷暖之間的關聯,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一定與生物學有關。

《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
 圖/時報出版
《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 圖/時報出版

本文摘自《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時報出版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9.png

時報出版

書之所在,心之所在;閱讀使我們持續美好著。

作者文章

烙印於文壇、政壇的女力之痕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女立委的傳奇故事

烙印於文壇、政壇的女力之痕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女立委的傳奇故事

視障者也能趴趴走!他們怎麼過馬路?導盲犬如何知道方向?

視障者也能趴趴走!他們怎麼過馬路?導盲犬如何知道方向?

從家庭暴力到隨機殺人案 為何韓國政府漠視女性暴力?

從家庭暴力到隨機殺人案 為何韓國政府漠視女性暴力?

打分數就會更努力嗎?為什麼經濟學家不建議凡事量化

打分數就會更努力嗎?為什麼經濟學家不建議凡事量化

最新文章

為什麼植物要這麼臭! 比屍體還臭的獨到魅力

為什麼植物要這麼臭! 比屍體還臭的獨到魅力

24年來最北!台灣黑熊出沒桃園原民部落 顯示山林族群逐漸恢復

24年來最北!台灣黑熊出沒桃園原民部落 顯示山林族群逐漸恢復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台灣首見「長須鯨」!10.5公尺完整個體 擱淺龜山島北岸

台灣首見「長須鯨」!10.5公尺完整個體 擱淺龜山島北岸

世界首例!台灣發現新屬新種「花蓮臺塘鱧」 淡水魚的重大發現

世界首例!台灣發現新屬新種「花蓮臺塘鱧」 淡水魚的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