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縣市雨量豐卻河溪乾枯…台灣原生種魚蝦死一片 淪首波「氣候難民」

乾涸溪流逢連日降雨或颱風水位上升,洄游魚蝦趁機上溯;但水量來得快去得快,往往不到數日又恢復乾涸,再度斷流,上溯到一半的魚蝦前路斷絕,出現生態墳場。 圖/方韻如提供
乾涸溪流逢連日降雨或颱風水位上升,洄游魚蝦趁機上溯;但水量來得快去得快,往往不到數日又恢復乾涸,再度斷流,上溯到一半的魚蝦前路斷絕,出現生態墳場。 圖/方韻如提供

乾涸溪流逢連日降雨或颱風水位上升,洄游魚蝦趁機上溯;但水量來得快去得快,往往不到數日又恢復乾涸,再度斷流,上溯到一半的魚蝦前路斷絕,出現生態墳場。 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提供
乾涸溪流逢連日降雨或颱風水位上升,洄游魚蝦趁機上溯;但水量來得快去得快,往往不到數日又恢復乾涸,再度斷流,上溯到一半的魚蝦前路斷絕,出現生態墳場。 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提供

今年5月間,溪哥、鰕虎、毛蟹等魚蝦蟹慘狀。 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提供
今年5月間,溪哥、鰕虎、毛蟹等魚蝦蟹慘狀。 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提供

極端氣候造成近年雨水分配不均,缺水期增長,水資源豐沛的宜蘭、花蓮,過去以「即使沒水庫也從不缺水」自豪,但近年卻頻傳「河川斷流」,宜蘭蘇澳鎮「新城溪」的溪流河道斷流,加上農工業「截水」,多種台灣原生魚蝦蟹,因為河溪乾枯無水喪命,成了人為與氣候變遷下的難民。

宜蘭縣年均雨量達2,750毫米,高於台灣平均,新城溪上游山區2022年累積雨量高達1萬2027毫米,全國名列前茅,新城溪從3月以來傳出斷流後,雖有兩次颱風過境,但仍未恢復正常溪流,到8月中旬下游仍有斷流。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資深經理方韻如表示,今年3月新城溪中下游就出現斷流,4、5月斷流範圍甚至往上逼近武荖坑橋,他們陸續觀察到台灣石賓、台灣吻鰕虎、苦花、溪哥、毛蟹、大口湯鯉、日本禿頭鯊死在乾枯的河道,難過又心疼。

方韻如指出,2021年觀察到新城溪36種原生魚種與10種原生蝦蟹,有定居本地的魚蝦,也有河海間洄游的魚蝦;洄游魚蝦冬天時趁冬雨上溯,但今年2、3月間遇到農水署宜蘭管理處以閘門圍水,使得魚蝦洄游到一半就斷流,困死淺灘,本地魚蝦在乾涸時游往低窪處躲避,水量遲遲無法恢復,同樣逃不過死亡命運。

新城溪靠近國道五號段,河床上只剩一條細流。 記者陳敬丰/攝影
新城溪靠近國道五號段,河床上只剩一條細流。 記者陳敬丰/攝影

宜蘭縣府追查,農田用水與龍德工業區的工業用水截走新城溪大半溪水,加上近年極端氣候的影響,降雨量已經不穩定,更經不起農、工業與民生用水消耗,縣府水資處最近找來相關單位開會,要求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適時開啟水門,農閒時「把水還給河流」,台化公司龍德廠也提出數種節水方案。

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康芳銘表示,宜蘭河川短、溪水湍急,不容易留住溪水,枯水期缺水是常見現象,這2年遇到氣候異常,包含颱風連續幾年沒光顧、梅雨季水量不夠、秋冬東北季風增強雨量集中,全年雨水分配不均,缺水期增長,過去豐沛的地下水資源越來越少,溪流水量減少也是一種警訊。

蘭陽農業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名輝說,宜蘭不會僅有1條新城溪斷流,只要溪河供應人類用水都可能面臨截流轉水、河道乾涸、溪流生態物種難以存活的困境;溪流裡的台灣原生物種與迴游魚蝦,將是人為與氣候變遷下的首波氣候難民。

無獨有偶,花蓮也面臨高溫乾旱、缺水考驗,今年秀姑巒溪支流6月也出現長達半個月的斷流,颱風來才紓解,但台灣山高水急,儲水不易,田地在水圳下游的農民只能趁晚上把水「趕」到農地,農水署花蓮管理處規畫分配水量到農田灌溉。

農水署花蓮管理處長張麒瑋表示,上月曾到花蓮南區開說明會請農友要注意缺水問題,幸好7月底杜蘇芮颱風帶來雨量補充水源,否則乾旱無法栽種第二期稻,管理處興建「水撲滿」,類似水塔從山上接水儲存,乾旱需要用水時,可用管線輸水到農田,預計今年底啟用。

從國道五號向下游走不到100公尺,便是涓涓細流的盡頭,新城溪在此中斷。 記者陳敬丰/攝影
從國道五號向下游走不到100公尺,便是涓涓細流的盡頭,新城溪在此中斷。 記者陳敬丰/攝影

新城溪下游靠近龍德大橋段,寬闊的河床已經完全乾涸。 記者陳敬丰/攝影
新城溪下游靠近龍德大橋段,寬闊的河床已經完全乾涸。 記者陳敬丰/攝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人體堆肥」大受歡迎?比環保葬更環保、45天變沃土 疫情後美國已有14州合法

「人體堆肥」大受歡迎?比環保葬更環保、45天變沃土 疫情後美國已有14州合法

幫美洲獅過馬路!洛杉磯斥資9200萬美元 打造全球最大動物生態天橋

幫美洲獅過馬路!洛杉磯斥資9200萬美元 打造全球最大動物生態天橋

平等與公平差在哪?為什麼「天生正義」的我們,無法對社會公正達成一致?

平等與公平差在哪?為什麼「天生正義」的我們,無法對社會公正達成一致?

驚人碳蹄印!美國城市肉類消費碳排 相當於全國年度化石燃料排放量

驚人碳蹄印!美國城市肉類消費碳排 相當於全國年度化石燃料排放量

最新文章

亞洲人風險最高!面對熱浪寒流 「肺阻塞」發病、死亡風險增1.35倍

亞洲人風險最高!面對熱浪寒流 「肺阻塞」發病、死亡風險增1.35倍

10年最慘洪災!峇里島觀光業反噬 過度開發、廢棄物管理失控釀災

10年最慘洪災!峇里島觀光業反噬 過度開發、廢棄物管理失控釀災

氣候變遷下的世界遺產 2080年海平面上升威脅復活節島石像

氣候變遷下的世界遺產 2080年海平面上升威脅復活節島石像

快速都市化、氣候暖化 巴西每年逾20萬人被蠍子螫傷

快速都市化、氣候暖化 巴西每年逾20萬人被蠍子螫傷

溫室氣體史上最大增幅...大氣CO2濃度首破424ppm 聯合國:全球應緊急減排

溫室氣體史上最大增幅...大氣CO2濃度首破424ppm 聯合國:全球應緊急減排

夜幕降臨才是旅行的開始——2025不能錯過的夜間旅遊新趨勢

夜幕降臨才是旅行的開始——2025不能錯過的夜間旅遊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