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性別刻板印象 男性照顧者也能很細心
在普遍台灣社會來說,常有「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男性在家中被賦予經濟支柱、重要決策者角色,但隨著家庭結構變化,不少單親、三代同堂,當高齡父母親、年幼孩子因病得有人照顧,男性也得面對長期照護責任,醫師認為,在照護上女性較容易上手,男性得花更長時間轉換角色,願意投入長照的男性照顧者,更難能可貴。
義務役徐國維在民國92年昏倒癱瘓,71歲父親徐木聰為兒子放下一切,全心投入長照,他說,孩子從出生就是給他洗澡、換尿布,卻因不明原因倒下,擺脫一家之主框架,也要擔起照顧責任。比起其他女性照顧者,身為男性長照者,徐木聰自認好處是體力好、力氣大,也因為不在意性別的刻板印象,在他身上看見的耐心和細膩,更加耀眼。
但每天待在病房內,面對屎尿、痰味、藥味,加上病人呼出空氣,照顧者吸進去,空氣不流通相當痛苦,他說,有時候真的受不了,會雇用臨時看護,放自己一天假去爬爬山,抒發壓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精神科主任黃介良指出,長期照顧者通常認為,別人照顧沒有我照顧得好,因此常常「放不下」,總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但面對把屎把尿情況,男性多半花更多時間建設心理,說服自己「轉換」成照顧者。
林口長庚醫院社會服務處葉姓社工師分享過去服務個案,高齡母親因罹癌行動不便,剛出社會的兒子為照顧媽媽,每天到安寧病房幫媽媽清理分泌物,毫不避諱。更有習俗說人快離世時,會想腳踩地板,才能安心離開,每當瘦弱媽媽想踩地板時,180公分、高大的兒子就會坐在椅子上,將媽媽公主抱起放在自己腿上,讓媽媽腳可以碰地,背影宛如模仿媽媽照顧孩子般,令人動容。
葉姓社工指出,照顧者在照顧別人之餘,常遺忘自己也需休息,恐怕累積過多壓力,因此社工和醫師每周除了巡房關心病患狀況,對於照顧者亦給予協助,包括喘息服務、照顧人力替換,若遇緊急狀況急需用錢,也會協助尋找政府或民間資源,減輕照顧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