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公益/先入為主的錯殺…當我們親手關上「變好」這扇門
台灣「球棒隊」砸車恐嚇、求職者遭詐騙集團囚禁凌虐、小學生吃一顆軟糖,莫名染上搖頭丸毒癮。許多過去被視為離「大眾遙遠」的犯罪行為,近年好像就在生活周遭上演,令人心驚。 即便將壞人送進矯正機關,也不一定能確保從此變成好人,反而「越關越大尾」;因此,如何在服完刑期後,引導他們走上變好的道路,關鍵就在於社會如何對待這些更生人。 每當更生人踏出監獄第一步,首先面臨「好人派」社福團體、更生人家屬與「壞人派」舊有犯罪體系兩方在搶人。善惡拉扯的勝負,決定更生人將洗心革面成為好人,還是重操舊業做壞事,繼續傷害其他好人。 如何讓「好人派」獲勝?不僅是社福團體與親友的努力,社會大眾也是關鍵角色,只有放下對更生人的刻板印象、願意伸出援手,才能把他們拉到好人這一方,進而影響其他更生人,把社會推往變好的方向。
重新回歸的更生人 驅動更強的變好力道
受過懲罰、付出代價的更生人,如果付出加倍努力及充滿悔意尋求重返社會,你會給予重生機會,還是投射異樣眼光?其實,對社會大眾而言,幫助更生人不僅是單方面付出,而是讓社會變更好和安全的契機;成功回歸的更生人將迸發出更強大的力道,壯大「好人派」。 李國揚,人生前半場經營賭博電玩與職業賭場,在道上意氣風發;人生後半場在基督教沐恩之家擔任執行長,陪伴近千名藥酒癮戒治者,重新回歸社會。 「沒有人吸了第一口,就想吸一輩子。」李國揚表示,許多人的家庭關係或成長環境,促使他們走上不歸路,而且難以回頭,例如他在賭桌上抽到夾在海洛因的香菸,從此無法擺脫,或者一名隔代教養的個案,從小經濟拮据,只能跟著鄰居販毒賺生活費,進而自己也毒癮纏身。 李國揚回憶當年,認為成功戒除毒癮的關鍵在於家人和沐恩之家始終沒有放棄他;因此後來也投入沐恩之家服務。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的督察長並從犯罪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的陳鳴敏有同樣的人生經歷,曾經是「大哥的女人」,20年的吸毒生涯,被捕後在監獄內接觸信仰,一出監獄就選擇回家,而回歸社會的路上艱困,因為家人跟利伯他茲才能成功堅持下去,現在的她協助與她有同樣經歷的女性藥癮者、受暴力或性剝削的兒少。
沒有愛當然不可愛 從製造問題到解決問題的人
陪伴高關懷孩子、非行少年的桃園少年之家,執行長張進益曾經也是社會頭痛人物,出生台中漁村的他,跟著哥哥一起入幫販毒,一路從小藥頭變成中盤商,即便被捕入獄,也只是「進修」與「結識人脈」,直到哥哥被黑吃黑之後,才深受打擊,思考金盆洗手、戒除毒癮。 擁有如此成長背景的張進益能夠理解非行少年的苦澀;他說,許多少年生長在缺乏陪伴的家庭,在沒有愛的環境下當然變得不可愛,飆車吸毒樣樣來,儘管知道行為不對,但「管他的」。 為此,張進益花費超過20年的時間陪伴少年們,一起經歷人生的各種挫折,並且用音樂加深與孩子的連結,創辦大改樂團、合唱團和薩克斯風團,用音樂陪伴每一位少年。 張進益笑說,樂器只是一項工具,重點還是在學習過程中的陪伴,和出外表演建立的自信心,「當少年們出外表演受肯定的時候,那一刻的感覺真的很好。」 經過數年的努力,樂團從只有一位張進益老師,擴展到堅強的師資陣容,其中大多是曾經的非行少年。桃園少年之家的信念與努力,讓製造問題的人成為解決問題的人。
幫助更生人也幫自己 讓社會加速「製造好人」
曾經犯錯的人,已經受到應有的懲罰,面對悔改的人,如果能重新接納他們,重回好人的行列,不僅可以減少一名壞人,更可以讓社會更加良善、生活變得更安全。 幫助更生人也是在幫自己,許多人出獄後重返社會不容易,甚至走回了以前犯錯的路,也許這些人不是不想變好,而是身心出了狀況或社會環境不允許,讓他們難以回到正軌。 如果社會能夠多理解更生人、非行少年一點,或許社會能加速「製造好人」,創造更理想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