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返鄉人潮為何一路向南?

在臺灣,為什麼逢年過節,返鄉潮大多一路向南?其實這反映出 1950 年代至今的勞工遷徙趨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臺灣,為什麼逢年過節,返鄉潮大多一路向南?其實這反映出 1950 年代至今的勞工遷徙趨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冰原歷險記》動畫中,長毛象們為了生存而遷徙。現實世界的臺灣,勞工們也為了謀生而離鄉背井。中研院人社中心的林季平副研究員,利用各類人口個體資料分析勞工遷徙 (labor migration) 的路徑,帶我們飛到 1950~2000 年代的臺灣上空,鳥瞰勞工們在地表遷徙的求職歷險記,希望藉此找出不同遷徙路徑的就業對策。

1950-1970:戰後嬰兒潮變成做工的人

未曾擁有過一塊土地的你,可能在課本背過「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1950 年代國民政府推行土地改革,臺灣經濟活動以發展農業為主,此時有為數眾多的嬰兒呱呱墜地,一個家庭常有七八個小孩互相揪著頭髮、共穿一個麵粉袋。

戰後嬰兒潮,如颱風天的海浪般洶湧。後浪推前浪,嬰兒長大後,農村這些爆增的人力怎麼辦?

在此情況下,1960 年代中期開始,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出口導向」的輕重工業政策,成立加工出口區、推行十大建設。雖然戰後嬰兒們普遍只有接受國小基本教育,但離開農村後,只要學習基本組裝或機械技術,就能無縫接軌變為大量勞動力,在生產線上奏出人力轉型的完美樂章。

做農的人,變成做工的人,觸發臺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與勞工流動,並長達 10 年之久。此時青壯年大多前往台北、高雄找工作,少部分前往台中;臺灣呈現北高分流的勞工遷徙趨勢。「1970 年代高雄的家戶所得排名全臺第二,房價也跟當時的台北差不多!」林季平說明。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35-1985 年代,農村人口主要往臺北、高雄分流,尋找輕重工業的工作機會。
 圖/林季平提供、圖說重製/張語辰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35-1985 年代,農村人口主要往臺北、高雄分流,尋找輕重工業的工作機會。 圖/林季平提供、圖說重製/張語辰

1980-2010:做工的人變成失業的人

然而,1970 年代末期,臺灣外交失利、連帶引發政經結構劇烈變化,同時也面臨中國打破鎖國政策、東南亞諸國經濟體興起,臺灣過往的傳統勞力密集產業漸漸失去競爭力。再加上第二次石油危機的震撼,政府部門將政策修正為發展技術及知識密集的產業,例如電子資訊工業、金融業等等。

此時南臺灣地區受到石油危機影響,石化及重工業開始沒落;雖然官方沒有親口證實,美麗島事件等政治挑戰,也可能削弱了當時執政黨對南臺灣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度。

種種人擇因素下,北部漸成為新興產業的大本營,例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等等。影響範圍甚至擴展到中壢桃園都會區,從 1990 年至 2000 年,此區人口增加了 31.4% (行政院主計處 2000)。

從下圖不難理解,為何當今農曆過年前,臺北車站、高速公路會湧現驚人的返鄉潮,而過年時,臺北則唱著空城計。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86-2000 年代,勞工們主要遷徙至臺北找工作,高雄自此勢微。 圖/林季平提供、圖說重製/張語辰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86-2000 年代,勞工們主要遷徙至臺北找工作,高雄自此勢微。 圖/林季平提供、圖說重製/張語辰

在這個產業轉型、勞工往北遷徙的 1990 年代,你會聽見此時的青壯年唱著林強的〈向前行〉一曲:「親愛的父母再會吧!鬥陣的朋友告辭啦!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

然而,領取好康的通行證,僅限於高科技代工、金融業、資訊業等等勞工,傳統「做工的人」被眼尖的守門員踢除在外。

1990 年代由於生產成本提高,臺灣傳統工廠大規模關廠歇業,外移珠江三角洲或東南亞地區。這群被輕重工業釋放出來的勞力,是只有接受基本教育的戰後嬰兒一代(此時約為 40-50 歲),缺乏所需的專業知識,無法被新興產業吸收,就業問題持續累積至今。

因此,你可能聽過在工廠工作的長輩們,道出這句期許(或感慨):「好好讀書,長大後才不用像我們賺辛苦錢。」

「遷徙」是改變的開始,也是高度冒險的過程

了解這些勞工流動路徑有什麼用?林季平說明:「遷徙本身要付出很多代價,但常常被忽略。」


解決失業問題,最重要的是失業者能再就業,而失業者能成功再就業的關鍵,在於能經歷一個「成功」的勞工遷徙。


以勞工小明為例。首先,是有形的遷徙成本,當小明要從高雄到臺北找工作,原先在高雄累積的區域性資本(人脈、房地產等等),必須通通砍掉重練。第二,是心理成本,到了臺北人生地不熟,可能會遇人不淑、或是水土不服。

第三,也是最常被忽略的,是「資訊成本」。當小明決定要從高雄到臺北找工作,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尋覓職缺、或打聽消息,但過程可能蒐集到錯誤資訊,直到遷徙至台北才發現「完了!跟我想的不一樣……」。這時小明又得再遷徙至別處找機會,或是沮喪地回老家。


因此,薪資水準、房價等各種生活資訊,應該要越來越透明;職缺內容、實質收入等資訊也要清楚明確,這樣才能降低遷徙求職的誤判機會。


林季平用數字舉例,假設一名「勞工小明」從高雄到臺北的遷徙成本是臺幣 10 萬元,包含租房子、適應、收入減少等等,當他發現在臺北找工作不利,這臺幣 10 萬元也就付諸流水。

「當社會上有 40 萬名這樣的勞工小明,就累積了上億付諸流水的勞工遷徙成本。但如果政府及公司行號,願意花個一兩億把這些社會資訊好好提供出來,幫助遷徙的勞工評估什麼地方找工作是最有利的,降低的社會成本怎麼算都划算!」林季平說明。

依照遷徙路徑,設計就業對策

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性別、職業別的勞工,會發現找工作的遷徙路徑有其原因。

女性因結婚或家庭因素而失業者,傾向選擇「回流遷徙」,例如從台中到台北、又從台北回到台中。難道這是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離婚或分居,通常遷徙的是女方,這反映出父權體系國家的文化因素。


林季平說明:「在東亞社會,女性的決定權不在女性本身。」結婚時要同住一個地方,至少有一方得變動工作和居住地點,通常會是女性搬遷,這個現象可透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俗語來映證。然而分析「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發現,離婚或分居時,搬走的也通常是女方。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資料,民國 90 年至 105 年的有偶人口離婚率顯示為升高趨勢,雖然「離婚」很難想到跟「勞工遷徙」有什麼關係,但透過勞工流動研究,可得知就業政策已無法忽視離婚趨勢的影響。

考量女性因結婚或家庭因素而失業,通常選擇「回流遷徙」回到熟悉的舊地,然而已離開了一段時間,就需要清楚的就業與生活資訊、人脈網絡支持、或是社福政策的照顧。


另外,低教育/低職業階層的失業者、50 歲以上的失業者,也傾向選擇「回流遷徙」,回老家找工作。


林季平回想:「我曾問過前者,為什麼別的地方有機會不去找工作?他們都會回答,我曾經在某個地方待過,到別的地方應該也一樣,乾脆就不去了!」過去遷徙求職的不愉快經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種失望尤其常見於低教育程度、低職業階層的失業者。

而 50 歲以上的失業者面臨另一種現實問題:這個年齡若要做粗重活,體力不比年輕人;若要轉職新興產業,技能不相符;若要找更低階的工作,年輕時做過了不願意;只好轉身回流老家,至少有熟悉的人脈相挺。

「這兩種失業者,除了本身要積極透過職訓局課程學習新的技能,也需要克服心理障礙,這點常被忽略。」林季平說明,並提醒政策設計要鼓勵這類型的人「不要怕,再重新踏出一步」,否則時間一久,可能會成為回老家頹廢喪志的人。

《大佛普拉斯》電影中提到:「生活中本來就有各種困難。」缺乏專業技術的甘苦人,也面臨外籍勞工的競爭壓力。

外籍勞工來了,本地勞工去哪?

1989 年之前,在臺灣你應該看不到外籍勞工的身影。直到 1992 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後,其中的外籍勞工專章允許民間產業引進外勞,並逐次放寬行業種類。

根據行政院勞動部 2017 年資料顯示,臺灣的外籍勞工總人數前三多為桃園市、臺中市、新北市,職業別以低技術的產業外勞、社福外勞為主。這個數據,可與下圖本地勞工的遷徙趨勢做對照。別忘了,這些雖然看起來只是「箭頭」,卻是活生生、在地表遷徙謀生的「人」。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96-2000 年代,因外籍勞工遷入大臺北地區,本地勞工轉而遷徙至南部、東部找出路。
 圖/林季平提供、圖說重製/張語辰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96-2000 年代,因外籍勞工遷入大臺北地區,本地勞工轉而遷徙至南部、東部找出路。 圖/林季平提供、圖說重製/張語辰

外籍勞工如同一把雙面刃。對高技術人員有互補作用,例如幫忙照料家事、完成基礎生產線工作,讓高技術人員有更多時間資源拼業績、研發新科技、開刀醫治病人等等;但同時也排擠了該地區的本地勞工,尤其是工作同質性高、但時薪比外勞高的本地勞工。

因此,1996-2000 年,外籍勞工集中的臺灣北部都會區,出現了本地勞工外移的現象,千里迢迢遷徙至南部、東部找工作。


外勞這帖藥,治療了北部都會區的經濟,副作用卻在其它區域出現。


由於南部、東部得承擔本地勞工遷徙的社會成本,長年下來造成和北部的資源分配衝突。林季平不諱言地說明,並接續強調:「我們不能否認外勞的貢獻,政策並不是要去限制外勞。川普執政後打擊低技術外勞,造成社會嚴重的分裂,這我們要引以為鑑。」


最重要的是,外勞雇主和外勞繳交的「就業安定費」,應該用在承擔副作用的本勞遷徙區域,而非因外勞受惠的臺北、桃園、新竹等地。


採訪至此,已然可以想像當政客、鄉民看到這番研究分析,會施放地圖砲無差別攻擊。問及會否擔心不同立場的壓力,林季平堅定地回應:「學術研究就是據實以報,真理會越辯越明,只是負面攻擊的話沒意義。」

埋首分析人口遷徙與勞工流動資料、為改善就業問題尋找著力點的林季平,另一個身分是軍事迷。軍事因戰爭而生,雖然戰場上砲火隆隆,但塗裝考證各種軍事模型、欣賞珍藏的戰機圖片,林季平的內心卻感平靜。

「戰爭真正的受害者,是一般的軍人和百姓。獨裁者與煽動者,才是萬惡之源。而借鏡戰爭史,知識份子要勇敢成為阻擋戰爭的防線。」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林季平要以有憑有據的學術研究,涉入勞工之戰,儘管背後會中了許多槍。

採訪過程中,談到勞工遷徙,林季平的表情總是嚴肅凝重。直到最後分享珍藏的二戰不列顛之役 (Battle of Britain) 英國皇家及德國空軍參與戰役的戰機飛行員簽名畫,笑容才含蓄地在臉上展現。
 圖/張語辰攝影
採訪過程中,談到勞工遷徙,林季平的表情總是嚴肅凝重。直到最後分享珍藏的二戰不列顛之役 (Battle of Britain) 英國皇家及德國空軍參與戰役的戰機飛行員簽名畫,笑容才含蓄地在臉上展現。 圖/張語辰攝影

本文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文標題:逢年過節,返鄉人潮為何一路向南?)。

延伸閱讀

>>林季平的個人網頁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 (MUQLS)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難民的靠山—法國充電奶奶 開放自家車庫提供移民充電、休息 一做就是20年

難民的靠山—法國充電奶奶 開放自家車庫提供移民充電、休息 一做就是20年

KPOP產業的消費陷阱...專輯、小卡惡意綑綁銷售 粉絲抗議太多塑膠垃圾

KPOP產業的消費陷阱...專輯、小卡惡意綑綁銷售 粉絲抗議太多塑膠垃圾

黑五狂買後又狂退貨?衝動購物下的隱藏成本 該由商家還是消費者負擔?

黑五狂買後又狂退貨?衝動購物下的隱藏成本 該由商家還是消費者負擔?

人工生殖法脫鉤代理孕母?修法急轉彎 醫界、同志團體也霧煞煞

人工生殖法脫鉤代理孕母?修法急轉彎 醫界、同志團體也霧煞煞

最新文章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