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如何促進社區與人才正面發展
再生能源被視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解方之一,然而在建置綠能的過程中,如何降低對環境與利害關係人的影響,甚至更全面地考量在提供乾淨能源之外是否能為社區、群眾和環境創造正面效益或促進發展,成為推動綠能建設時的重要課題。
在台灣,談到建置地面型太陽光電、陸域風電、離岸風電等大型基礎電力設施,由於土地與海域空間利用的競合關係,或多或少曾經引起當地居民或其他空間使用者的反彈,這或許大家可能曾透過新聞報導有所耳聞。近期才剛慶祝大彰化離岸風場完工併聯的沃旭能源,在近期發表的案例研究中,盤點公司針對該風場與社區共存以及與各方利害關係人溝通協調的核心策略與實際做法,或許可作為同業的他山之石。
大彰化風場位處離岸約30至50公里的海域,雖然不在平時岸上的目視範圍內,負責開發建置的沃旭能源卻在過去六年間投入大量心力,嘗試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經營地方關係。沃旭能源在彰化市設置辦公室和專責人員,負責與利害關係人直接互動,理解風場之於地方發展的真正意義,促進有效的雙向溝通。例如為確保漁民與沃旭海上工作人員間能夠即時溝通和協調海上作業事宜,沃旭捐贈電子海圖和衛星定位系統給台中漁業電台,並雇用漁船在施工期間負責離岸風場戒護,避免船舶相撞風險。同時也招募在地漁民參加培訓並協助通過認證,未來可在風場擔任鯨豚觀察員,為漁民提供多元工作機會。親身參與鯨豚觀察員培訓和實地工作的李宜芳,本身就具有漁民身分,她提到:「參與離岸風電的建置並見證能源轉型,是我最大的一個成就。」
此外,沃旭也藉由風場建置,提供各年齡層教育或職業培訓資源,積極在台灣培養綠能領域人才。其中包含與彰化師範大學共同推動綠能教案,與國小學童分享綠能知識;與大葉大學合作設立離岸風電學徒制計畫,培育年輕人才投身離岸風電產業。曾參與離岸風電學徒制的學生,現為沃旭能源風場維運工程師的陳昱瑞也談到他原本就對機械很有興趣,剛好透過沃旭的學徒制計畫,讓他留在彰化老家工作,下班後還可以照顧祖父母。
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僅是提供潔淨電力,更是與在地社區共榮共存的過程。台灣由於地狹人稠,更應重視業者在開發建置綠能設施過程是如何規劃並執行社區營造策略。沃旭在大彰化風場的作法是融入空間共用原則、提供教育與職業訓練資源,為未來二、三十年運轉維護期培育本土的人才,或許在離岸風電選商進入3-2期審查階段的此時,是值得業界參考的案例。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