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評論:台灣燃氣發電占比創新高 阻礙亞洲與全球潔淨能源趨勢
	
路透10月31日評論指出,台灣今年燃氣發電占比創新高。這將阻礙亞洲,甚至全球能源結構朝向增加潔淨能源的趨勢。
路透分析師馬奎爾寫道,能源智庫Ember資料數據顯示,台灣今年前8個月的供電,逾87%透過燃燒化石燃料,創下新紀錄,大幅超過亞洲平均(約62%)及全球平均(57%)。反映出台灣能源轉型的問題。
台灣因缺乏天然資源,故逾9成的能源產品均仰賴進口,多山且人口稠密的環境也不適合大規模再生能源發電場。台灣去年公用事業規模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僅約11%,今年雖有多項離岸風電計畫開始運轉,但也只能增至約15%。
台灣2000年代初期時,核能發電占比達25%,但囿於國內政治壓力和部分民眾對核安的疑慮,今年5月關閉最後一座核電廠—核三廠。加上再生能源發電目前仍有限,台電仍需大為仰賴化石燃料發電。
台灣今年整體化石燃料發電占比雖創新高,但燃煤發電量卻自2019年起穩定下滑,今年以來的發電量首次低於40%,為10年新低。
為了彌補燃煤與核能發電的缺口,台電5年多來穩定增加燃氣發電量。根據Ember資料數據,台灣燃氣發電廠今年1至8月的發電量為89.2億度(TWh),年增12%,也比2019年大增52%。今年以來的燃氣發電占比達創新高的47%。
為了因應持續攀升的燃氣需求,台灣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自2019至去年大增35%,是同期五大LNG進口國中的最大增幅。據貿易數據與分析公司Kpler資料數據,台灣今年前三季進口的LNG,增至創新高的1800萬公噸,年增7%,增幅大幅超過兩大LNG進口國,中國和日本,中日今年以來的LNG進口量均減少。
台灣6至8月LNG進口量達660萬噸紀錄,幾乎等於所有其他主要進口國同期減少的進口量。鑒於冬季暖氣也需仰賴燃氣發電,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仍將是LNG的固定採購大國。這種對化石燃料的持續需求,使台灣在其他國家明顯正進行能源轉型之際,淪為明顯的「頑抗分子」。
風電場的持續建造應可穩定提升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但至少在今後幾年,台灣都將持續重度仰賴化石燃料,也仍是天然氣出口商的重要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