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調查-為公益,逾半民眾願多花錢買社企品

據調查指出,有52.1%受訪者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購買社企產品與服務。 圖/pexels
據調查指出,有52.1%受訪者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購買社企產品與服務。 圖/pexels

社會創新大調查公布民調結果,每三名台灣人便有一人聽過「社會企業」,更有逾七成民眾支持社企經營理念。 圖/許詩愷 攝影
社會創新大調查公布民調結果,每三名台灣人便有一人聽過「社會企業」,更有逾七成民眾支持社企經營理念。 圖/許詩愷 攝影

「2020社會創新大調查」8月底出爐,社會企業認知度首度突破1/3,且國人普遍支持,不過政務委員唐鳳指出,社會企業倡議理念時,特別需要行銷人才,這點是必須關注的議題。

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指導下,星展銀行(台灣)與台灣經濟研究院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推動「2020社會創新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對社會企業的認知度是2015年展開調查以來,首度突破1/3,且有超過一半民眾表示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購買社企服務與產品,顯示社會企業概念逐漸獲得台灣民眾認同。

「2020社會創新大調查」結果指出,有33.6%的受訪民眾曾聽過「社會企業」,較2019年的30.6%提升3個百分點;同時,有77%的民眾表示支持社會企業的經營理念,且年紀越輕的族群對社會企業的認同度越高,未滿30歲的年輕族群對社會企業的認同度高達89.6%。

為了兼顧獲利與公益目標,社會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定價往往高於市面同類型商品,調查指出,有52.1%受訪者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購買社企產品與服務,37.7%的民眾表示未來半年內可能實際購買。

雖然上述購買意願和行為指標均較上次調查提升,但63.2%的民眾願意推薦親友購買社企的產品與服務,則微幅下滑。

台經院分析,雖然差距幅度不明顯,但相較2017年調查的73.2%,推薦度減少達10個百分點,值得警惕,社會企業應盡力提升自身產品與服務價值,才能讓消費者有感,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2020社會創新大調查」也訪問全台社會創新組織營運現況。297家受訪社創組織中,27.9%表示營運有獲利;而在面臨的挑戰方面,資金管道(27.9%)、行銷網絡(26.9%) 以及消費市場(20.5%)最讓社會創新組織擔憂。調查也發現,社會創新組織最需要行銷業務、經營管理與研發品管相關人才。

唐鳳表示,這類調查可以讓政府看到指南針,知道政策應該如何調整。

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林鑫川則說,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社會企業相當艱困,星展已經捐助並對內發起團購,希望陪伴社企夥伴度過難關。

「2020社會創新大調查」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分別對一般民眾及社會創新組織進行訪問,2020年3月至4月間,透過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抽樣調查台灣本島及離島地區年滿20歲以上民眾,共完成2015份有效樣本;在社會創新組織方面,則針對全台676家社會創新組織發出問卷,共完成297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約43.9%。

延伸閱讀

>>買《大誌》不用現金 英國街友收入反而多了15%

>>大象糞便造紙!泰國「PooPooPaper」便便筆記本

>>永續時尚共創!環保、時尚、社企不再是3條平行路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金盆洗手?激進環保團體宣布不再破壞美術品、預告「4月做完最後一票」

金盆洗手?激進環保團體宣布不再破壞美術品、預告「4月做完最後一票」

世界蔬菜中心升級!翻新為「種原庫」保存超過5.5萬蔬菜種子

世界蔬菜中心升級!翻新為「種原庫」保存超過5.5萬蔬菜種子

2024年度福島核處理水排放完畢...總量約5萬4600公噸

2024年度福島核處理水排放完畢...總量約5萬4600公噸

緬甸8.2級地震、波及曼谷大樓...專家:給台灣3大啟示

緬甸8.2級地震、波及曼谷大樓...專家:給台灣3大啟示

最新文章

法國2024碳排降幅不足...僅下降1.8%、少於目標的1/2

法國2024碳排降幅不足...僅下降1.8%、少於目標的1/2

高溫成沉默殺手...曼谷每增1°C 就會增加2300人死亡、減少428億收入

高溫成沉默殺手...曼谷每增1°C 就會增加2300人死亡、減少428億收入

人類何時會滅亡?超級電腦預測地球將會再度發生「大滅絕」

人類何時會滅亡?超級電腦預測地球將會再度發生「大滅絕」

菸害防制法新法2週年...被批電子煙取締不力 施行2年罰款不到千人

菸害防制法新法2週年...被批電子煙取締不力 施行2年罰款不到千人

3C過量 近視人口大增... 預計2050年全球近視人口將高達50%

3C過量 近視人口大增... 預計2050年全球近視人口將高達50%

年輕人不喜歡打包?大城市飲食文化改變 剩食不帶走可能是怕丟臉...

年輕人不喜歡打包?大城市飲食文化改變 剩食不帶走可能是怕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