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落幕...近200國敲定8頁宣言 卻未提淘汰化石燃料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22日在巴西貝倫落幕,承諾提高供開發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融資額,並設立新的全球森林投資機制,但未直接提及化石燃料,堪稱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等產油國的重大勝利。
在各國態度高度分歧的折衷妥協下,反而成了一份讓多方都感挫敗的協議。
COP30的近200個與會國代表在21日的期限過後,於22日加班協商,敲定8頁的「全球共同努力(mutirão,取自圖皮-瓜拉尼語)」宣言,計劃設立「全球執行加速器」,由各國自願參與讓全球氣溫升溫維持在巴黎氣候協定所設定的攝氏1.5度之內。
這項協議也呼籲富裕國家在2035年前提高氣候調適融資額2倍,但未明確說明產官出資比例,且富國出資額始終落後承諾。
這項宣言也未提出加強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或處理化石燃料的計畫,沒有納入各國該如何減少依賴化石燃料的路線圖,反而只有呼籲各國「自願」加速氣候行動,並重申2023年杜拜COP28的共識,也就是全球應逐步轉型、遠離化石燃料。
歐盟等約80國原本力推一個包含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路線圖」協議,但歐盟以外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並未支持這項計畫,相關字眼並未出現在最終協議文本。巴西所提出的路線圖也僅供各國簽署參與,未納入協議主文。
儘管多國代表疾呼應該採取更多行動對抗氣候變遷,但也坦承即便是不完美方案,也是聊勝於無。許多與會的外交官都對談判過程和結果倍感失望。
氣候活躍人士表示,這項軟弱無力的協議加深了許多國家的疑慮,擔憂這個世界在政治上不支持或無力應對氣候變遷及其引發的一系列災難,特別是脆弱的太平洋島國。
約紐時報分析,COP30從一開始就出師不利,因為美國總統川普領導的美國30年來首次缺席,形同實際抵制這場年度氣候盛會。
外交人士坦承,沒有美國參與,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及沙、俄等主要產油國就少了承擔更多責任的壓力來源。
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也選擇在這次峰會扮演有限角色,在減排及金援窮國以因應氣候變遷等主要癥結問題上,避免採取強硬立場。